原標題:雷鋒團里走出來的“螺絲釘”(主題)
——記江蘇“最美退役軍人”朱言春(副題)
新華日報記者 趙芳
(資料圖片)
他是原遼寧沈陽軍區雷鋒生前所在團修理連一班班長,獲得過聯合國“和平維和勛章”、全國“防汛抗旱模范”、撫順市“百姓雷鋒”等多種榮譽。作為雷鋒團走出來的模范生,他轉業后扎根基層,在崗位上成為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他就是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堆溝港鎮新北村駐村“第一書記”朱言春。近日,他被江蘇省委宣傳部授予江蘇“最美退役軍人”稱號。
1997年12月,年僅19歲的朱言春入伍成為雷鋒團的一員,也成了江蘇省唯一一批曾在雷鋒團服役的兵。2004年,他隨利比里亞維和部隊前往非洲,執行維和裝備保障任務。其間,一臺進口的價值100多萬元的發煙滅蚊煙槍出現故障,沒有中文說明書,隨隊英語翻譯又對機械專業不懂。“當天夜里我沒睡覺,邊查英文字典邊對照構件圖一點點摸索,第二天我研究完,在聯合國核查組核查前及時修好了。”朱言春說。維和期間,他先后10余次圓滿完成裝備搶修任務,為國家和人民挽回經濟損失數十萬元。
他還參加抗洪搶險、除雪救災等重大任務10余次。2005年撫順地區發生“8·13”特大洪災,他擔任團隊操舟機手駕駛沖鋒舟在200多米寬的急流中往返近百次,連續3天2夜奮戰在抗洪一線,救出群眾79名,運輸搶險人員800多人次。抗洪結束后,他被撫順市評為“抗洪英雄”,部隊給他榮記個人一等功。
2010年4月從部隊轉業安置時,朱言春毅然選擇最臟最累的垃圾填埋場,“作為‘雷鋒團’出來的戰士,就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擔任灌南縣花園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副場長的他,是同事眼中的“故障克星”。“朱場長負責場內機械設備檢修維護,每次遇故障他總是隨叫隨到,平均每年排除各類故障400余起,節約維修成本100余萬元。”該填埋場黨支部書記朱健波介紹。
臺風“利奇馬”來臨當晚,一場特大暴雨襲來,本來不需要值班的朱言春趕回場里,跳進齊腰深的淤堵排污溝,4次憋氣下潛拽出垃圾,保障處理場安全運行。事后才發現腳底插進一塊玻璃碎片血流不止,他笑著說:“發揚雷鋒精神,就要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朱言春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2013年,朱言春召集雷鋒團灌南籍50名退役軍人,成立“螺絲釘志愿者服務中心”雷鋒服務中隊。他熱心關注抗戰老戰士、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近年來帶領中隊捐款捐物數十萬元,學雷鋒做好事500多起。“我想把雷鋒精神帶到咱們灌南大地、港城大地,讓雷鋒精神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在他的帶動下,全縣成立52個校園“學雷鋒中隊”,2800多名青少年成為“學雷鋒中隊”隊員,廣泛參與學雷鋒活動。
2022年3月,朱言春被選派到灌南縣堆溝港鎮新北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從機關又回到農村,面對親朋好友的不理解,他說:“雖然家里有困難,但鄉村振興更需要我們。”此后,朱言春一頭扎進灌南縣新北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發揮養殖產業優勢,廣泛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朱書記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鄉村治理中帶入軍人作風,做事雷厲風行,帶動了同事們的工作狀態,大家更有干勁了。”灌南縣堆溝港鎮新北村黨總支書記吳繼尚說。
一顆雷鋒精神的種子種下,在朱言春的努力澆灌下開花結果,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我雖然脫下了軍裝,但是沒有忘記黨的培養和教育。我將腳踏實地,秉承初心使命,在鄉村振興路上再‘沖鋒’,讓當地百姓生活越來越幸福。”朱言春說。
來源:新華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