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劉臻 通訊員 亓波 濰坊報道
今年以來,青州市益都街道聚焦群眾對生活環境的高品質追求,從完善工作機制入手,著力打造黨群合聚鏈、工作提質鏈、要素保障鏈“三鏈”融合新圖景,破難點、補短板、揚優勢,推動人居環境提升常態化、規范化、創新化,讓廣大群眾共享環境治理成果。
三化融合,同心同德,延伸黨群聚合鏈條。
(相關資料圖)
網格化監管。以行政區劃、道路河流為界,劃設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村黨支部、街巷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網格組織,制作網格分布運行圖,明確網格界限、網格人員、服務職責。將城鄉黨員、“雙報到”黨員、“兩委”干部等全部納入網格體系,負責轄區內的人居環境提升,每日多次巡查街巷,發現環境問題一次提醒、二次上傳通報。
實時化保持。按要求配備足量保潔員的基礎上,發動“五老”人員、熱心群眾、退伍軍人等組建環衛志愿隊伍,強化保潔力量、加大清潔力度。西高村成立“五老”志愿隊助力鄉村振興,入選第三批“全國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發揮好2100戶“美麗庭院”示范戶的帶動作用,全面推行門前“五包”制度,引導普通農戶保持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綠化美化。
集中化清理。在村級實行黨支部+五級網格人員+志愿力量“1+5+N”集中清理機制,發動各界熱心人士參與行動,定期徹底清理村莊四邊、閑置院落等邊角地帶、難點區域。在街道實行“機關干部隊伍+專業隊伍+沿線村莊群眾”的“1+1+N”重點路域整治行動,對苑泉路、青年路、一號路等10余縣鄉干道路域環境,按照專業標準逐段推進治理,將每條村村通、出鎮路打造成為生態走廊。
堅持標準,升級體系,提升工作推進鏈條。
基礎體系完善。開展路網提升行動,重新改造提升街巷環境,提升硬化道路“戶戶通”水平。持續推進集中供水工程,新建供水中心1座,集中供水改造劉店、劉早、西馬官、北石家、東三教等5個村,鋪設輸水管網63620米,安裝智能水表1070塊,使1120戶居民吃上潔凈水。強化清潔取暖工程建設,對東高、南河東、小營等村實施天然氣改造,使2878戶居民用上環保暖氣。深化農村排污治理工程,改造旱廁38個村5197戶,為西高、西張、黑牛王等11個村鋪設排污管網,有效解決污水直排問題。
衛生治理提升。開展弱電線路規范工程,集中整治亂架弱電線路7000米,全面消除空中“蜘蛛網”現象。推進陳積垃圾清空行動,對實施農村坑灣治理工程,按照宜埋則埋、宜種則種的原則,對村莊周邊廢棄水塘、垃圾灣坑徹底清理,清垃圾、除淤泥,栽花草、種苗木,打造村民休閑場所。目前,清理灣坑8處,修建文化廣場2處。
垃圾管理分類。積極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在每個社區選取一個示范村、每個村莊選取一條示范街,引領垃圾分類全面推廣。以街巷為單位布設分類垃圾箱260組,以村莊為單元建立垃圾分類亭19個,引導村民隨手投放垃圾、實現垃圾就近分類。設立北城公園、金天地廣場等環保志愿主題廣場,開展垃圾分類志愿活動20多次,通過兌現小獎品、宣講小典型,引導群眾有毒垃圾回收、可用垃圾循環使用,增強群眾的垃圾分類意識。目前,培育呂屯、東辛、劉店等12個垃圾分類示范村莊、華邦旭景園等10個示范小區。
文化塑形啟動。在改善環境的基礎上,培育鄉風文化,實現由“面子靚”向“內涵美”延伸。每村選取一處大街集中打造文化街,結合傳統習俗,主題突出孝老愛親、見義勇為等方面,傾向國畫風格,自主噴繪墻體畫,以豐富的人文內涵、強烈的色彩對比,吸引群眾駐足觀看、接受教育。目前,打造文化大街56條。開展家風、家規、家訓傳承活動,對各家各戶族譜、家書搜集整理,形成具有時代感的優良家風家訓匯編成冊,連同優秀人才一同張榜公示,引導村民傳承優良傳統、涵養文明鄉風。
加大投入,嚴格考評,強化要素保障鏈條。
強化資金投入。廣泛開展“萬企興萬村”活動,引導56家企業與56個村莊結對,為村莊捐贈物資、捐獻資金、墊資利息,助力村莊基礎投入。街道制定獎補政策,為村莊提供綠化苗木、硬化材料,從物資方面助力村莊基礎提升。村莊著力啟動內力,節約可用集體積累,發動在外人員捐款,持續增加資金投入,保證各項工程建設需要。
創新點評方式。開展人居環境提升村莊“擂臺”比武,實行現場觀摩與每日點評相結合的辦法,以10個社區為單位,引導各村主職干部上臺述職,由社區干部、村民代表等集體評議,將壓力傳導在日常、工作推進在經常;每個季度開展一次現場觀摩活動,由社區書記、包靠領導等組成觀摩團,逐村現場檢查綠化美化、道路提升、環衛保潔等各項工作,根據日常掌握、觀摩打分,評定先進村莊、標準村莊、基本村莊“三類”村莊。
加大督導力度。鼓勵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民代表等社會各界參與,監督人居環境提升工作,通過隨手拍、微信群等渠道,及時反映影響環境的“微毛病”。街道人居辦每日巡邏,建立及時受理、分流處理、限時辦理“問題”處置閉環機制,建立問題臺賬,發出整改通知,建立環境問題-發現-移交-整改閉環管理機制,為建設和美鄉村提供整改路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