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涌現出一批關注和表現北京城市發展和時代深刻變化、具有較強創作實力和新的創作方向的中青年作家,為北京文學創作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2023年,《北京文學》開辟“新北京作家群”專欄,刊登這些優秀作家的文學作品。
新北京作家群在創作題材、寫作角度、藝術手法等方面有什么開拓與創新?新時代的城市經驗如何影響文學寫作?文學寫作又應如何表現時代之變、北京之變? 6月19日下午舉辦的“新北京作家群的城市經驗與文學書寫”專題研討會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探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創辦緣由:突出新北京特色推出新作家
研討會上,《北京文學》執行主編師力斌介紹了“新北京作家群”欄目創辦的緣由。他指出,“新”和“北京”是欄目希望突出的兩個關鍵詞。所謂“北京”,就是作為地處首都的文學刊物,希望能夠突出北京的特色,將新時代、新北京、新經驗、新故事用文學的形式呈現出來。所謂“新”,就是希望能夠區別于老舍、劉紹棠、王朔等過去傳統的北京作家,將近些年涌現出的優秀北京作家推到臺前。
在此背景下,《北京文學》2023年1月創立“新北京作家群”欄目,每月發表1篇北京作家作品,配以2-3篇評論,希望能夠推動形成新北京作家群的整體面貌并在理論闡發上有所創新。
談到這個欄目設立的初衷,《北京文學》副主編張頤雯表示,“我們希望‘新北京作家群’是一個能夠反映時代巨變的欄目,塑造這個時代有血有肉有力量的文學人物;希望這些作品創造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的語言方式,能夠區別于以往的文學景觀。”
寫作風格:新北京作家都寫些啥?
作為編輯,張頤雯見證了新北京作家群成長成熟的過程。“我發現他們的年齡、職業、閱歷差異很大,寫作的風格各不相同,他們的作品有對前人的繼承和學習,也有在新的變化環境中的發展和開拓,但是他們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時代特征,這是屬于這個時代的一種文學現象。”
張頤雯將新北京作家群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從小在北京長大的作家,比如石一楓、孫睿、杜梨、古宇、常小琥、李唐等。《北京文學》2023年第一期開欄作品就是孫睿的中篇小說《發明家》,這是一個青年記者從家鄉起步來到北京,遇到了來自祖國各地的老大、鞠連生、老歌唱家、徐老師諸多人等,經歷了京城狗仔泥沙俱下且波瀾壯闊的生活,最終回到家鄉尋找意義的故事,這是北京都是近些年新的社會生產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的人物形象。
新北京作家群第二類是來到北京求學并留在了北京的作家,比如張天翼、劉汀、西元、馬小淘、文珍等。他們的寫作以北京作為精神背景,能夠融匯多種文學經驗,是新北京重要的書寫者。這其中劉汀在《北京文學》第七期剛剛發表了一個中篇《野火燒不盡》,講的是上世紀60年代,上海有一批孤兒運到了內蒙,被草原牧民家庭所收養,長大成人的故事,這是中國青年作家歷史意識的覺醒。
第三類是已在北京生活多年,寫作生涯從北京開始和發展起來的,但作品不是在描寫北京,而是用新的視角回望和書寫故鄉,比如阿乙、鄭在歡等。
作者講述:為什么要這樣寫?
研討會上,談及寫作風格的變化,孫睿稱,“我現在寫的很多人物已經是北漂了,不是傳統的京味人物了”,“如果完全用傳統北京語言去寫,是含著一種淡淡的不可一世的姿態,而這種姿態在我的小說里面的人物身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我用更偏日常、更契合這個人物階層的語言來書寫。”
作為業余的文學創作者,古宇一直比較關注社會問題和沖突,她目前將創作視角聚焦女性在職場的生存狀態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她認為,真正深入寫職場女性的文學作品還不太多。“工作是我們特別重要的場景,它已經從穿衣吃飯、養家糊口過渡到自我實現和社會貢獻,我還是很想在這方面發力寫一些東西。”
杜梨結合自己在頤和園的工作經歷,談到在與不同人群的接觸中,看到了他們的心路歷程。她坦言,“在對公園進行書寫的過程中,我洞見了這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的變遷和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90后作家李唐談及小說《矮門》的創作靈感時稱,國貿地區的紅磚樓被稱為“赫魯曉夫樓”,它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房間里沒有客廳,家人就生活在一個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空間里面,但這空間里隱藏著一些秘密;還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被視為“豪華車”的出租車,是那個時代北京的象征。這些元素成為李唐《矮門》小說的創作緣起,談及寫作的地域性,他認為,模糊的地域色彩可以有更自由多元的敘事,但是否具有地域色彩只是創作者的個人選擇,本身沒有優劣之分。
劉汀認為,“現在大多數人都把城市當作一個空間概念來理解,事實上城市本身更是時間的概念,我們應該把時間的角度納入到寫作和批評的思考中。”他強調,時間賦予了一部分人相同的特質、經歷,把時間和地理的概念結合起來,這樣東北文藝復興、新南方寫作、新北京作家群等作家群體,才能夠呈現出不同的文學特質。
建言獻策:新北京書寫還需要哪些改進?
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張莉對于新北京作家群的一些作品進行了點評。她很喜歡孫睿的小說《發明家》,很重要的原因是孫睿寫了首都機場的新景觀,一些人在機場抓拍明星的私生活然后賣錢。“首都機場在以往不是這樣的功能,但是現在就是一個窺視隱私的視頻時代,我覺得孫睿抓住了首都機場新的風貌。”
張莉認為,“書寫一座城市的生活,這并不是一個作家的創造,因為你只是把你感受到的生活寫出來。真正的文學創作是要賦予這座城市新的氣質,讓這座城市在作家筆下有新的面貌。”比如,徐則臣的《跑步穿過中關村》就書寫了北京生活的速度感,石一楓的《漂洋過海來送你》就體現了北京的全球化視野等等。她指出,“新的北京經驗有待于在每一位作家筆下去呈現,新的北京城市風貌包括北京的地標性建筑也應該在作家筆下呈現,比如中軸線、天壇、地壇等等。”
北京評協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慶祥認為,“新北京作家群”概念的提出非常好,建議北京市文聯充分發動作家和評論家的力量,做好“新北京作家群”概念和流派的理論建構。楊慶祥同時提出,當代作家應該關注北京文學創作的旗人傳統和奇人傳統。所謂旗人傳統,就是像鄧友梅、葉廣芩的寫作那樣,要集中火力進行形象建構;所謂奇人傳統,就是像馮驥才的小說《俗世奇人》,要將北京生活進行傳奇化書寫。“我們現在很多作家寫城市的作品,基本是在城市的內部寫,應該有超越性的視角,從立體的角度勾勒北京”,他說道。
北京市文聯一級巡視員田鵬在講話中回應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圍繞當下文學創作,總結出四組關鍵詞:首先是經驗和創造。作家的寫作既要立足當下生活,又要對現實經驗進行提煉、升華、創造和想象,通過創造性地書寫賦予北京這座城市新的文化氣質。其次是人物和場。優秀的文學作品既要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又要塑造有鮮明特色的場域,讓讀者有強烈的代入感。還有在地與不在地。北京是一個地理概念,但優秀的北京文學寫作往往寫的是在地的背景,實際卻遠遠突破了地域的概念,表現出了文學的本質和內核。最后一組關鍵詞是文學的書寫和評論的引領。新北京作家群的培育既需要作家貢獻出優秀的文學創作,同時也需要文學評論的推動、文學理論的建構和引領。”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杰
編輯/崔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