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為期10天的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閉幕。
時隔兩年回歸,本屆上影節又讓電影院“熱鬧”起來了,期間共在41家影院安排了1490場影片展映,觀影人次超42萬。每場影片放映結束后全場都會響起掌聲,這是專屬于電影節的“儀式感”。
上影節也是電影人交流與溝通的重要平臺,金爵論壇場場滿員。會場上,影視公司高管、行業專家學者、電影創作者匯聚在一起,圍繞AI、電影技術、電影科技的討論貫穿整個論壇周期。
(資料圖)
科幻電影被看見
首次設立的“科幻電影周”無疑是本屆上影節的一大亮點。
科幻電影的發展是國產電影類型化探索的重要進階。早年間,科幻電影由于制作難度高、成本大、受眾窄等特點,在國內屬于小眾電影類型,不是影視制作公司的優先選項。
但近年來,隨著《流浪地球》《獨行月球》等票房口碑雙豐收影片的出現,科幻電影逐漸成為“黑馬”題材,并展現出向主流靠攏的強勢潛力。
《被光抓走的人》導演董潤年表示,在科幻小說創作上,國內非常多元化,但這種多元化還沒有完全體現在電影方面。“中國的觀眾正在快速地體驗各種新的科技生活,不管是AI,甚至在一些網絡技術方面,我們的體驗都是全世界最獨特的,這些方面怎么體現在創作之中,是現在科幻作者們應該考慮的。”
正因為科幻電影自帶的“科技”屬性,其在當下的產業價值愈發突出。《獨行月球》導演張吃魚認為,科學和幻想之間一直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我自己做《獨行月球》的時候,對這個關系的感受挺深的。正是因為自己國家的航空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包括登月計劃提上日程以后,才會讓我們這些創作者在創作的時候把目光放到了太空、放到了月球。包括在創作《獨行月球》的過程中,也獲得了非常多航空航天方面專家、老師的幫助、扶正。”張吃魚稱。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表示,有21位科學顧問參與《流浪地球2》世界觀搭建。“我們作為電影的創作人或者作為編劇、導演,知識范疇不可能涵蓋方方面面。如果要想建立起一個可信的、真實的世界作為基礎,這些專家、科學顧問是必不可少的。”
“科幻電影周”期間,上海科技影都元宇宙創制基地在車墩成立,華策影視(300133.SZ)宣布啟用長三角影視中心、上海電影(601595.SH)發布高科技拍攝制作平臺重點項目,中國科幻電影從創作、拍攝、后期,以及觀眾心智等各個方面,似乎都準備好迎接一個全新時代。
AI站C位
本屆上影節還舉辦了12場金爵電影主題論壇。以AI為代表的電影技術、電影科技成了論壇上的熱議話題。
針對技術對電影行業的影響與改變,光線傳媒(300251.SZ)董事長王長田表示,自己主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AI對電影制作技術的改變,二是VR對電影發行放映的改變。
“在動畫電影主要環節,AI能提升約50%的效率。原先需要成熟美術師花一個月做的場景圖,現在通過AI,一晚上能做出幾千張比以前好得多的圖。而VR讓未來影院上座率,營銷、發行、推廣有根本性改變,比如你在貓眼上買了一張電影票,可以選擇是去電影院看還是在 VR設備上看。貓眼可以把影片直接推送到你的VR設備上,在家里可以看到跟電影院相媲美的效果。”王長田稱。
面對AIGC、VR、AR、XR等新技術浪潮,電影創作者也在思考如何應用和放大技術的價值。郭帆表示,此前在《流浪地球2》中,每個年輕化的鏡頭大概需要五六百代的試錯才能生成一個最終結果。但今天只需要一段對場景或對人物的描述文字,就可以生成一個視頻或圖片,可能再過一個月AI又有新的變化。
為了更充分有效地使用新技術,郭帆稱團隊已經在分類24個AI應用,以將其應用在創作之中。在《流浪地球3》創作前,先拿出更多的時間去行業考察,認知包括AI在內的新技術。
《中國奇潭》總導演陳廖宇透露,現在《中國奇潭2》在前期創意籌備階段,就已經在用AI將一些設想比較快地呈現出來,AI不一定作為最后的作品,但它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
技術的應用,背后離不開人才的培養集聚。博采傳媒創始人、CEO李煉認為,任何技術的進步,在剛剛開始變革的時期,都需要一些復合型人才。當技術趨于成熟時就變成一個工具,非常容易使用。
“未來大家該用的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并不是說虛擬技術會導致大家使用越來越復雜,或者我們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我覺得每一項科技的進步最終都是賦能創作的,而不是讓創作的難度增加。”李煉進一步表示,對于學院而言,更多的是讓學生們有擁抱新的制片方式的思想。
暑期檔來臨,電影后市如何?
伴隨上影節閉幕,暑期檔、端午檔已陸續登場。
上影節觀影熱潮預示著今年電影行業強勢增長?大象點映宣傳副總監肖副球向記者表示,上影節的觀影熱情還是屬于少部分影迷群體,對于整個電影市場票房表現的參考性沒那么強。
“像今年春節檔這一特殊檔期,普通觀眾很多也會去看電影,期間大家對于一些影片的討論度非常高。在那之后,你會發現很難遇到一部引發大多數人討論的影片。”肖副球表示。
海外大片通常是拉動國內電影市場的重要力量。記者注意到,近期上映的好萊塢電影《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蜘蛛俠:縱橫宇宙》《速度與激情10》,無論是市場影響力還是吸金力上,與這些大IP剛進入中國電影市場時相比,均有明顯下滑。
以變形金剛IP為例,2007年第一部《變形金剛》上映時,在國內取得了2.81億元的票房,是當年國內年度票房冠軍。上映9天的《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票房雖已突破4億元,但顯然不及市場預期。
“經過這么多年的洗禮,國內觀眾對于電影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往那些慣用的電影套路早就已經讓觀眾審美疲勞了,如果還是以這種思路去制作,票房上難以取得突破,現在還是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把握內容。”肖副球對此表示。
實際上,近兩年不少精品化國產電影在一眾海外大片中突圍,實現口碑票房雙豐收。展望后市,將于7月14日上映的《碟中諜7:致命清算(上)》,以及由北京文化(002802.SZ)主控出品的《封神第一部》(7月20日上映)被視為暑期檔兩部重點作品,是推高電影大盤的關鍵因素。
肖副球表示,整個國內電影市場要想熱起來,除了進口大片,還需要有現象級的國產商業大片去“點燃”市場。
據貓眼專業版,今年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共有88部影片上映,截至目前票房已突破12億元。端午檔(6月22日-24日)共有10部影片上映,目前票房為2362萬元,關注度較高的一部影片《消失的她》預售票房達1242萬元,另一部《八角籠中》點映票房達109萬元。
來源:財聯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