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轟-6部隊被中宣部表彰“時代楷模”的事情在網上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方面大家為這支在和平時期相對默默無聞的部隊能夠受到國家表彰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卻也有人開始制造奇怪的謠言,編造出了什么轟-6超低空飛行掠過美國航母上空迫其離開,因此才得到表彰這類的奇怪謠言。
“低級紅,高級黑”的謠言本身是不值一駁的,稍有常識的人應該能明白怎么回事。當然了這里面又涉及到一些不懷好意帶節奏和跟著節奏起舞的普通網民,這就不是輿論斗爭能夠解決的事情了。
與其跳下屎坑做低級辯論,不如正本清源,講一下轟-6K戰略轟炸機到底怎么用,當代航空反艦作戰如何打。
(相關資料圖)
首先,回答一個問題,轟-6K會不會用自身的雷達鎖定敵方海面目標。
當然會
轟-6K轟炸機相比之前的轟-6,對于作戰任務而言,一個非常重要的改進就是在機載電子設備方面,而機頭的這部雷達就是它的重要裝備。
美國最近在B-52上有個重要的改進項目,就是B-52改裝火控雷達,計劃在“超級大黃蜂”上的APG-79雷達基礎上改進設計一種新款的轟炸機雷達,裝備在B-52上以提高其作戰能力。
轟-6K的雷達可能也是類似思路,以先進的戰斗機火控雷達為基礎,取消空對空作戰相關能力,進一步提高對地、對海作戰的相關能力。
當然了,理論上來說,也可以保留一部分對空警戒搜索,甚至如果這個雷達夠強大,也可以具備控制遠程空空導彈的能力,讓轟炸機搖身一變成為載彈量巨大的空空導彈發射架。
不過目前這種還停留在理論上。
實際上轟炸機的雷達主要要解決的一個是導航,一個是目標搜索和攻擊。
而在反艦作戰當中,轟炸機如果攜帶的是射程較短的反艦導彈,那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雷達鎖定敵方艦艇進行攻擊。
甚至于隨著轟炸機雷達技術水平的提高,它本身也可以承擔一定的海上巡邏搜索的任務,類似于我國以前在運-8基礎上加裝“搜水”雷達而來的海上巡邏機的用法。
在網絡化指揮通信系統鋪開后,各種長航時,且經常在前沿區域活動的大型飛機都可以承擔一定的海上巡邏,電子偵察任務,轟-6K當然也不例外。當然這方面的能力它肯定是不如為相關專業任務而設計的特種機的,但畢竟是有這方面能力。
而在對海搜索任務上,由于轟-6K的雷達脫胎于先進的大功率戰斗機火控雷達,它的對海搜索能力還是相當強的,再加上站的高看得遠嘛,所以基本上來說發現兩三百公里外的大型水面艦艇是不在話下的。
兩三百公里基本上也就是鷹擊-12反艦導彈的通常射程了,當然這種導彈如果攻擊固定目標且不考慮機動突防這類問題,那么射程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對陸上目標的最大射程甚至可以達到600公里。
但是如果攻擊敵方水面艦艇編隊,那么鷹擊-12導彈雖然也可以采用全高彈道,但仍然需要考慮在接近目標時進行蛇形機動,以降低敵方反導攔截命中率。這種蛇形機動動作類似于戰斗機的“桶滾”,而不是像有些示意圖里畫的那樣只在水平方向上左右搖晃一下。
這個動作需要導彈承受若干個G的過載,同時導引頭在機動過程中仍然可以始終保持對目標的跟蹤,是一種相當有效的突防機動動作。
此外,跟蹤機動目標也會消耗導彈一部分射程,此外現代反艦導彈通常會在巡航飛行階段進行路徑規劃,浪費一些射程,繞一些路,以追求更刁鉆的飛行路線,盡可能提高突防率。
因此鷹擊-12在反艦作戰的時候射程就達不到600公里那么遠,而是會降低到300-400公里。當然外貿版CM-302還會進一步限制一些性能使之射程符合我國法律規定。
那么也就是說,轟-6K在執行反艦作戰的時候,是可以自己搜索自己打的,而在海上驅離任務種,用火控雷達鎖定敵艦也會引起對手電子告警,可以起到威懾作用。
海上巡邏任務現在也是轟-6K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在這個過程中,對外艦進行驅離更是再正常不過,只不過通常不會是靠低空飛越對手上空,而是以無線電喊話,而最具攻擊性的姿態,就是火控雷達鎖定。
但是這種自己鎖定自己打的打法,對于轟-6K來說只是基礎課。
在轟-6K服役早期,這也曾經算是它的重要作戰手段吧。因為從作戰流程上來說,海上反艦作戰是一個多種手段探測搜索互相交接才能完成的任務。
首先要由海洋監視衛星(通常是電子情報衛星,我國的主動雷達監視衛星目前數量還很少,用光學衛星搜索海上目標基本上是不靠譜的,因為視場過于狹窄,即使是具備凝視能力也不行,這方面光學衛星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跟蹤敵方海上艦艇編隊。然后派遣我們的海上巡邏機,或者水面水下的艦艇進一步跟蹤,當然要跟蹤之前肯定也得先搜索,根據衛星提供的大致方位,飛到,或者開到地方,再用自己的雷達搜索目標。根據海上巡邏機發回的目標信息,就可以開始反艦打擊作戰了,轟炸機可以根據前方巡邏機發回的目標信息直接發射導彈,最后導彈飛到目標區后用自己的火控雷達搜索目標。但是也可以多一層,讓轟炸機自己用自身的火控雷達再進行一次精確的跟蹤,這可以讓導彈的飛行路線更具針對性,更不易被敵方攔截。
終究是你自己看到了打會更好嘛。
不過300-400公里射程,就意味著轟-6K要接近美國航母的外圍攔截圈才能發射。
美國航母的外圍截擊圈距離航母350公里,但必要時可以在威脅方向上進一步前出,在裝備“不死鳥”和“雄貓”的時代,最大的可持續在一定扇面范圍內進行制空巡邏的距離是450公里。而今天美軍用“超級大黃蜂”和AIM-120導彈前出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未來裝備無人加油機后這個距離可以進一步提高,因為靠伙伴加油維持前推制空巡邏非常費勁,有無人加油機后會好很多。
也就是說,轟-6K的鷹擊-12理論上可以威脅航母,但航母也有能力進行對抗。如果雙方打起來就會和冷戰時期“逆火”機群突擊美國航母一樣,需要轟炸機飛行員冒很大的風險。
但這不是時過境遷了嘛……
鷹擊-12已經不是轟-6能發射的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的導彈了。
鷹擊-21的出現完全改變了轟-6反艦作戰的流程,它的射程達到或者超過800公里是毫無問題的(我們之前寫過,類似這樣構型的導彈陸基發射理論射程800公里左右,空射射程可以進一步增加),那這么遠的距離,轟-6要靠自身火控雷達去鎖定敵艦就不可能了。
不過空射彈道導彈,或者說高超聲速導彈的優勢就是——快啊。
快不僅僅帶來了突防的好處,其實對于反艦作戰來說更重要的是簡化了中繼制導的需要。
我們知道亞音速反艦導彈非常依賴中繼制導,因為它從發射到命中,如果射程達到2000公里,那就是兩個小時,如果射程是500公里,那就是半個小時,這足以讓敵方艦隊跑出很遠,如果你按照敵艦之前的航速航向畫一個半小時后它可能在的目標區,那么這個區域會很大,導彈的導引頭無論如何不可能完整搜索這個范圍。
但是超音速導彈就不同,比如鷹擊-12,速度假如是2.5馬赫,那么它飛過500公里就只需要十分鐘,敵艦基本來不及跑出太遠,在進入俯沖前,在高空用雷達掃一下目標區(這個動作需要導彈在空中轉彎,也要浪費一些射程),就可以確保找到目標。
而對于鷹擊-21,它飛過1000公里只需要3-5分鐘,敵艦根本來不及開出多遠,而同時對于從天而降的打擊來說,它可以在很高的空中開雷達向下掃描,搜索區可以極為巨大。
因此鷹擊-21反艦導彈完全可以在目標信息支離破碎,沒有形成精確跟蹤的情況下發射,讓它自己搜索目標,然后用彈上的紅外系統對目標進行識別,找出要攻擊的目標。
這方面論文咱們之前也公布過,中國已經在對地攻擊的東風-26彈道導彈上使用了AI目標識別系統,可以用彈上預先儲存的目標區幾條河流、山丘的位置關系,精確找到目標位置,不必再依靠目標區精確的圖像信息。雖然論文里提到的只是簡化了靶場設置,但實際上這更大的意義是大大簡化了導彈發射前的工作,使得導彈更容易快速反應。
當然快也有快的壞處,那就是敵方的誘餌不太容易識別,傳統的亞音速導彈完全可以識別過濾掉那些停留在海面不動的假目標,而美國人火箭驅動模擬軍艦航速的雷達假目標的飛行時間也就幾分鐘,對于亞音速導彈來說只要等它露出破綻就行了。但是對于超音速導彈或者高超音速導彈來說,這些假目標就比較難排除了。
不過這也難不住鷹擊-21,它的紅外凝視系統完全可以對目標輪廓和細節進行識別,如果有無偵-8配合作戰那就更好了,通過數據鏈直接人工排除假目標,畢竟人是世界上最難欺騙的識別系統了。
而至于腹部具有大型凹陷的轟-6N,它攜帶的導彈比鷹擊-21更大更重射程更遠,但作戰能力相應的也更強了。
所以空射反艦彈道導彈或者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是當代反艦作戰一個飛躍性的進步,不僅僅讓對手的攔截率降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也大大簡化了整個航空反艦作戰環環相扣的復雜程度。
必要時甚至可以用軌道上“開火車”的衛星監視系統直接為導彈提供目標,這類衛星監視系統的工作原理其實和星鏈類似,只不過星鏈是覆蓋地面提供信號,而遙感星座系統則是反過來,前后相連提供不間斷的目標鎖定能力。
此前已經有分析之初,前幾年我國某遙感星座系統在缺失部分衛星的情況下,已經可以對中國周邊海上任何目標提供每隔幾小時連續跟蹤30分鐘的能力。這已經足以為鷹擊-12的攻擊提供全程目標跟蹤,而現在這個星座自然早已完成,也就是說已經具備不間斷跟蹤能力了。
在這種作戰模式下,轟-6K和轟-6N轟炸機在反艦作戰中只是發射平臺,美國航母即使進行遠程攻勢制空作戰,最大半徑也就800公里左右,有了MQ-25據稱可以延申到1000公里。
但這種制空作戰不能持續,它不能維持在這個距離上的長時間巡邏,而且控制范圍也更加狹窄。因此我方完全可以利用其他空中兵力扯動對手,使得他們顧此失彼,讓轟-6K可以從容在1000公里外發射鷹擊-21。
而如果是轟-6N發射的鷹擊-1X1導彈,那射程就和陸基反艦彈道導彈差不多了,對手除了用標準3標準6對導彈進行攔截外,沒有硬殺傷對抗手段。
轟-6在與強敵對抗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成為了一種防區外打擊平臺。
但同時,它仍然具備強大的對地面、海面目標的打擊能力。
長劍-20(AKD-20)具備核常兼備的打擊能力,射程數千公里,和美國AGM-86導彈相似。
未來的新型長劍導彈也已經在路上,它的射程和速度……反正大家就猜吧。
而轟-6K的“首發護航”武器,AKD-63導彈,作為一種戰斗部威力巨大的空地導彈,也依然會在未來的統一作戰中發揮作用,不過這種武器還是需要在相對安全,至少壓制住對方空軍和遠程防空的情況下才能安全發射。
而如果已經壓制住對手的空軍和遠程防空,那么轟-6K可以使用的彈藥就更加豐富,甚至直接飛到敵人頭上扔老式的3噸無制導炸彈也不在話下——哦,說到這兒,前幾年我國已經在公開視頻中亮相過兵器工業開發的“炸彈祖宗”,一種重量達到8噸-10噸的溫壓彈,足以對敵方的地面目標構成巨大的殺傷效應。
轟-6K作為我軍第一種真正具備現代化作戰能力的戰略轟炸機,它的進步是飛躍式的,也正是因為如此,第一支裝備該型機的部隊不僅要為該機編寫飛行大綱,制定技戰術相關的各種原則要求。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于我軍如何發揮戰略轟炸機的作用,也要進行探路,我軍對于戰略轟炸機使用的基本邏輯就得從這個部隊的演習和日常工作中逐步總結出來。
而轟-6K本身也有兩面性,一方面它的作戰系統十分強大,座艙早已實現玻璃化,三名成員面前全都是液晶屏。但另一方面它對于飛行員來說并不是一種十分友好的飛機,它的飛控系統還是比較古老的設計,這個從它的座艙布局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很多時候依然和老式飛機一樣,需要副駕駛幫忙“拉一把”。因此依然是“空中健身房”,在之前訪談相關部隊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聽到一些部隊隱晦的吐槽,就是他們十分重視飛行員的體能……
這也是因為轟-6K本身要的太急了,時不我待,沒有時間重新設計飛控系統了,這一點上和采用戰斗機式操縱桿的運-20構成鮮明對比。
可惜的是,轟-6N是一個和轟-6K一樣著急的東西,我軍在轟炸機領域缺課實在是太久了,現在著急要補,也沒辦法了。
不過雖然飛行員辛苦一點,尤其是長航時的飛行中真的十分辛苦,但是畢竟轟-6K和轟-6N已經滿足了我軍對于轟炸機的很多基本要求,作為一種首先解決有無問題的裝備,我們也沒辦法苛求太多。
我軍現在新一批次的大型特種機已經在座艙人性化設計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重新設計了座艙的布局,改進了液壓助力,自動駕駛系統等等這些,飛起來已經要比以前輕松了不少。
轟-6如果后面還有新批次的話,或許也會參考這些改進。
雖然基本不大可能引入類似運-20那樣的線傳飛控,但對老的控制方式進行改進還是可以大大改善飛行員人機工效的,這方面美國波音公司在改裝B-52到B-52J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他們也會保留傳統的控制系統,但改進液壓助力系統等部分來減輕飛行員長航的負擔。
吃了這么多辛苦,開創了對于解放軍來說屬于全新概念的戰略轟炸機這一個領域,這樣的部隊不需要憑借一次花哨的超低空突防來獲得時代楷模的表彰,相反的,編造一些不存在的,或者至少也是極度夸張的故事,這對于這支部隊來說才是一種侮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