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調查 >

魏延明明比姜維更出色,為什么卻沒有被諸葛亮內定為接班人?_全球快資訊

2023-06-23 13:55:07 來源:一點兒歷史事

魏延明明比姜維更出色,為什么卻沒有被諸葛亮內定為接班人?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估計有許多歷史愛好者看到這個題目之后,已經跳起來了。


(相關資料圖)

對,姜維從始至終都不是諸葛亮的接班人。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姜維只有32歲,雖然已經是征西將軍這種高級職位了,但根基尚淺,根本沒有資格進入諸葛亮的“決策圈”。

而且姜維本身是從曹魏方面投降而來,盡管諸葛亮用人不疑,而且還特別重視、賞識姜維,但這也依然改變不了姜維的出身。

從一開始,姜維就進入不了諸葛亮以“荊州集團”為班底打造的決策層。

諸葛亮最初選擇的接班人也不是姜維,而是蔣琬。

諸葛亮走得很突然,是在北伐的途中突然病故的。

但這并不意味著諸葛亮沒有一點準備,恰恰相反,諸葛亮是知道自己已經大限將至的。

也正因為諸葛亮預感到了自己的壽元已盡,所以才能提前布置好局面,讓蜀漢軍隊得以有序撤離,最終有驚無險地保存了蜀漢的有生力量。

諸葛亮死后,在軍中身份最高的官員是魏延;在朝廷上,地位最高的人是國舅吳懿。

按道理來說,魏延當時是征西大將軍,南鄭侯,還擁有“假節”的權力,在軍中是擁有極高的話語權的。

在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戰爭中,魏延還被委以重任,擔任了蜀軍的前鋒和前軍師。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魏延都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選。

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資歷輩分,魏延都有資格做這個“接班人”。

但是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魏延從一開始就沒有被諸葛亮列入候選人過。

近現代許多“專家”說諸葛亮不重用魏延,還拿出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被諸葛亮采納來當做證據,簡直令人貽笑大方。

“子午谷奇謀”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有奇效,但是大家要先看一下,它真的有可行性嗎?

不可行!因為這里的地勢太過于復雜,進去了基本上就出不來了。

ps:曹真當年突發奇想去過一次子午谷,結果愣是在里邊待了一個多月走不出來。

而蜀漢政權最缺的就是人才,一旦魏延帶領這么多人有去無回,對于蜀漢政權來說絕對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諸葛亮一生謹慎,是絕對不可能采納這個計策的。

后來鄧艾偷渡陰平確實成功了,但那是因為蜀漢方面根本沒有駐扎守軍,而且后主劉禪沒有選擇拼死抵抗。

如果劉禪真的選擇拼死抵抗,只要等到姜維回防,鄧艾的這些人就是“甕中之鱉”。

魏延確實是一個杰出的武將,智勇雙全而且資歷很老,但魏延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剛愎自用、目中無人。

當年關二爺確實也是一個“驕傲自滿”的人,當他聽說自己和黃忠并列的時候,就很不爽。

但關二爺和劉備那可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情誼,比親兄弟還要親的那種。

劉備大可以把軍政大權放心地交給他。

因為劉備明白,關羽如果真的想反,那他當初就不會從曹營里回來。

PS:曹操真的很“愛”關羽,為了留住關羽,曹操親自上報漢獻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而且這里可是荊州的治所(省會),把這里封給了關羽,曹操對他的“愛”可想而知。

但關羽就是不為所動,當他得知大哥劉備的消息后,立刻封存了曹操給予自己的賞賜,馬不停蹄地尋找自己的大哥去了。

魏延和關羽顯然是一類人,但關羽可以被無條件信任,不代表魏延也可以。

諸葛亮去世后,要求全軍撤退,魏延第一個跳起來反對。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后將乎!”——《三國志·魏延傳》

魏延不僅不愿意撤退,還想著自己一個人北伐。

好在諸葛亮的地位以及個人魅力實在太高了,所以在費祎的勸說下,魏延不得已同意了撤退。

但當魏延得知自己要給死對頭楊儀斷后后,他又不樂意了。

祎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祎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三國志·魏延傳》

魏延不僅提前撤退,還燒掉了沿途的驛站,阻止楊儀南歸。

之后更是鬧出了魏延、楊儀各自上書說對方“謀逆”的事情。

如果這件事情處理不好,蜀漢將會發生開國之后最嚴重的叛亂。

好在關鍵時刻諸葛亮的個人威望再一次拯救了蜀漢。

后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后。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于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三國志·魏延傳》

魏延的軍隊得知是自己違背了諸葛丞相的遺命之后,軍心大亂,四散而逃。

魏延無奈之下只好率領十幾個親衛倉皇逃竄,最終被馬岱誅殺。

楊儀更是趁機報仇,不僅踩踏魏延的頭顱,還誅滅了魏延的三族。

說的有點多,咱們言歸正傳。

魏延=關羽,但劉禪≠劉備。

劉禪可沒有他爹的本事,大家就看劉禪投降司馬炎之后的那些所作所為。

“此間樂,不思蜀”,簡直讓人沒眼看。

要是魏延接替了諸葛亮,誰能保證蜀漢政權不會改姓“魏”?

因此,諸葛亮不能也不敢讓魏延做繼承人。

最后,咱們再來看看魏延的出身以及和諸葛亮的關系。

魏延從始至終就不是諸葛亮一黨,提拔魏延并讓他鎮守漢中的,是蜀漢昭烈帝“大耳賊”劉備。

永安托孤的時候,諸葛亮掌管政務,李嚴鎮守永安,而魏延負責領兵漢中。

這可不是“大耳賊”劉備亂搞的,這里邊大有文章。

首先,諸葛亮是荊州派當之無愧的領軍者,身份、威望最高;

李嚴是益州本土派,本身也很有威望,只不過比起諸葛亮來說差得很遠;

PS:益州派原來的領袖是法正,但由于法正已經去世了,所以只能無奈再把李嚴推舉出來。

而魏延就比較有趣了,他全靠劉備一手提拔,沒有什么派系。

而且由于魏延本人比較驕傲自滿,所以朝堂上的人都討厭他。

基本上,魏延就屬于個“孤兒”。

從這里我們也能夠明顯地看出,魏延沒有自己的執政集團,甚至沒有班底,根本不可能成為蜀漢集團的掌權者。

最初令諸葛亮心動的繼承人,其實是馬謖。

但馬謖這個人實在有些不爭氣,街亭一戰不僅讓自己聲名狼藉,好差點坑死諸葛亮。

諸葛亮臨終前,巡視朝政,無奈發現只有三個人有資格和能力成為繼承人。

這三個人分別是:蔣琬、楊儀、費祎。

蔣琬后來成了繼承人,費祎則成了“第二繼承人”。

至于楊儀,此人氣量太狹小了。

這一點咱們從他與魏延的斗爭中就能看出。

魏延死后,楊儀竟然用腳踩踏他的頭顱。

就這還不解氣,楊儀竟然把魏延的全家都殺了。

如此行徑,當真讓人心寒。

諸葛亮又怎么敢把蜀漢的“光復大業”交到他的手里呢?

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寶貴的意見,廢青工作室與您下期不見不散,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搜集,侵刪。 文:小昭 審核:夢愚編輯

文獻參考:《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戰國策》《左傳》《春秋》《呂氏春秋》等。

本文為一點兒歷史事作者手打,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