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三星堆、海昏侯墓、良渚遺址……近年來,隨著考古新發現不斷增多,大批文化遺產頻頻出圈。如何通過現代傳播理念、手段和方法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更多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22日至23日,在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世界遺產文化傳播論壇上,眾多國內外嘉賓就此展開對話交流。
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目前我國已擁有56項世界遺產,涵蓋自然景觀、文化景觀、農業景觀、古建筑群、古代園林、石窟造像、皇家陵寢等不同類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表示,我國在世界遺產申報、保護、管理和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帶動了我國文化遺產事業的全面發展?!氨Wo和利用好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們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抓手。”
國潮形式的節目《唐宮夜宴》火遍全網,《洛神水賦》再成爆款,西安“盛唐密盒”吸引無數游客也讓大家感受到文化遺產創新表達的魅力。與會嘉賓普遍認為,要想讓更多文化遺產“活”起來,應堅持守正創新,化古老為時尚,化厚重為靈巧,化小眾為大眾,把文物所承載的厚重文化底蘊用通俗化、生動化、時尚化的表達呈現好、闡釋好,讓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遺產從專業圈走向人民大眾,走進百姓心中。
“如何通過文化遺產和傳播的有機結合讓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展示更生動,交流更精彩,推動不同文明在平等對話包容中得以延續發展是高等教育者和研究者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回答的時代之題?!敝袊鴤髅酱髮W校長張樹庭表示,將積極整合校內的產學研資源,建立文化傳播的研究平臺,推動國際傳播、網絡傳播、文化傳播的互相支撐,共同發展。將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博策劃等人才培養方向與傳媒博物館的實踐教學資源打通,完善學校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領域的人才培養。
據介紹,為期兩天的論壇活動共吸引線上線下50余名嘉賓參與,將通過主題論壇、圓桌論壇、文化參訪等不同形式探討如何建立多層、多樣、多向的世界遺產文化傳播知識體系。
(原標題:如何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火出圈”?專家學者支招兒)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實習記者 何蕊
流程編輯:u027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