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城市 >

環球最新: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全國第一,廣東連續23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2023-06-24 02:57:47 來源:南方都市報

6月21日,記者從廣東省第33個全國土地日主題宣傳活動現場獲悉,廣東連續23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連續兩年實現耕地凈流入,每年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任務,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在全國所有省區位列第一。

截至目前,廣東已累計完成水田墾造43萬畝、“三舊”改造約70萬畝、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2.7萬畝、農村拆舊復墾15.3萬畝。近年來,廣東共部署開展42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


(資料圖片)

從化鰲頭萬畝良田將迎首次夏收

在廣州,從化區于2021年獲自然資源部認定為全國唯一的縣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2022年12月29日,從化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鰲頭萬畝良田示范項目(以下簡稱“萬畝良田示范項目”)宣告動工,成為該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首先啟動實施的項目。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6.7億元,覆蓋從化區鰲頭鎮8個行政村1.3萬畝土地,已規劃設計農田、河道、村莊三大類14項子工程。

6月20日下午,夏至前夕,熱浪吹拂著綠油油的稻田,跟隨鰲頭萬畝良田示范項目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陳億的腳步,南都記者實地走訪了萬畝良田示范項目。

“今年2月份,萬畝良田種下了第一造水稻,就是特色的從化香米。”望著長勢茂盛、高及小腿的水稻株,陳億告訴南都記者,過去該區域雖為耕地,但農作物種植管理基本屬于粗放型,農作物類型也復雜多樣,“種什么的都有,像是種香蕉會對土壤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比如土壤酸化、重金屬超標,長此以往耕地就越來越不適合種糧食。”

鰲頭萬畝良田示范項目。

隨著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確立,萬畝良田示范項目啟動,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碎片化”以及土壤退化、水利設施落后等問題正在發生明顯改善。陳億介紹,原本碎片化的農田已陸續流轉至從化區屬國企統一經營管理,種植方式更加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項目農田被平均劃為40米乘以120米、大概7.2畝大的方塊農田,適合機械化耕種,采用無人機噴淋施肥,逐漸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

陳億提到,目前萬畝良田示范項目首期2000畝耕地已種上早稻,不久后將迎來首次夏收,今年預計還將種植6000畝水稻。在此基礎上,項目將通過數字化工程打造“北回歸線上的糧倉”,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融合農田建設管護需求,搭建高標準農田數字化管控平臺系統。

不僅如此,項目還將引入現代文旅等多元化產業形態綜合運營,“未來要結合周邊的農文旅項目,統一打造成農業為主、文旅為輔的產業體系,塑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形態。”陳億稱。

廣州連續22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讓從化區不斷積累新的發展經驗。過程中,從化區遵循系統化整治理念,以流溪河高質量發展帶為主脈,選取了近期具備啟動基礎、具有示范意義的10個片區,分類探索源頭修復與生態價值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老城市新活力、區域協同與產城融合等四種差異化整治模式。

據統計,多種整治模式的綜合運用之下,從化區預計可實現14.25萬畝耕地集中連片、352公里河道整治優化,推動存量工業用地平均容積率提升至3.5以上,并通過引入現代都市農業、綠色產業,帶動118條行政村22萬農民增收致富,讓更多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全域綜合整治也為廣州落實耕地保護“占補平衡”“進出平衡”提供了強大動能。南都記者從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廣州按照“全域統籌整治、加強本地墾造、易地購買補充、推動耕地恢復”的工作路徑,持續踐行耕地“雙平衡”制度。

以從化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為契機,廣州統籌推進墾造水田、耕地提質改造、宜耕后備資源開發等11個農用地整理項目,當中包括已動工建設的鰲頭鎮萬畝良田示范項目,預計新增耕地面積1707畝。

同時,廣州加強本地墾造水田力度,積極將宜耕的旱地、荒地等低效地提質改造為高質量的水田,并做好全程把關。全市共實施建設16個墾造水田項目,計劃新增水田5000多畝,既緩解了耕地占補平衡壓力,又節約了水田指標購置經費。并且,易地購買補充耕地指標,積極組織各區參與全省補充耕地指標、水田指標競價,指導單獨選址項目單位購買國家統籌水田指標,累計購買耕地指標40多萬畝、水田指標1萬多畝,全面落實廣州建設占用耕地需求,連續22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此外,廣州多措并舉落實耕地恢復,包括印發耕地流出問題圖斑整改工作方案,加強對耕地流出圖斑的核查和整改;結合違法用地整治、臨時用地復墾、設施農業用地復墾、撂荒耕地整治等專項工作恢復耕地;發揮區屬國企優勢加強土地規模化流轉和耕地恢復;深入基層宣傳耕地保護政策,騰退破壞耕作層的草皮種植。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廣州實現耕地流入約1.3萬畝,耕地“進出平衡”實現凈增加。

采寫:南都記者 莫郅驊 王美蘇 通訊員 馮建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