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來臨,大學校園粽葉飄香,美好祝福接“粽”而至。今年,除了傳統的肉粽、蜜棗粽,滬上不少高校“上新”定制粽子。從上海交通大學的抹茶味糯米粽、同濟大學的蒲燒鰻魚粽,到上海大學的西米水晶粽——大學的創新文化也圍繞粽子開展起一一場場實力比拼。除了品嘗情有獨“粽”的新口味,傳統節日元素也悄然融入到豐富的校園活動中。
如今,會包粽子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上海大學寶山校區食堂的開放日活動中,不少同學們擼起袖子,來了一番包粽“初體驗”。有人很快發現,包粽子并不簡單,手中的糯米“不聽話”,一邊裹一邊漏;還有的同學,好不容易把粽葉裹起來、卻發現繩子扎不好,一不小心粽葉就散開、漏出了糯米……在幾位大廚手把手地教導下,大家慢慢學會了收口,并用繩子把一個個粽子扎得結結實實。“讓年輕學子親力親為,更有助于他們體驗傳統節日的儀式感。”上海大學后勤保障部總務辦飲服中心主管余登麗表示,本月初開始,學校各食堂均有各式口味粽子供應,并推出了多種形式的體驗活動,讓同學通過動手實踐,體驗傳統習俗的魅力。
這個端午節前夕,上海交大請在校生免費吃粽子——學校一共派送約14萬只粽子。不少同學“先嘗為快”,軟糯香甜的糯米搭配清新的抹茶粉、夾著紅豆沙餡,香氣濃郁、甜而不膩。
(相關資料圖)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大此番“上新”的粽子包裝盒,設計上也獨具匠心,融合了愛國情懷與端午元素。盒體以粽葉的綠色為底色,點綴以橙黃色的文字和紋飾;盒體兩側一面印有校訓“飲水思源,愛國榮校”,另一面是校友、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的一句話“國家也好,家國也罷,有國才有家”。包裝背面選用的主體建筑形象為學校的新行政樓和旁邊的龍舟河道,龍舟上還有擬人化的小粽子們。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代表著一代代奮發圖強、齊心協力的交大人,克服重重困難,風雨同舟,先驅們的精神也鼓舞著更多‘厚積薄發’的交大學子們披荊斬棘、踏浪前行。”
今年,在端午文化交流游園會上,上海交大中外師生通過包粽子、做香囊、系五彩繩、品嘗異域美食等趣味活動,領略中華民族端午傳統民俗的魅力和全球文化的多元交融。古箏、古典舞、琵琶獨奏等豐富的中國風表演,也讓師生深切體會到中國文化深厚的底蘊和內涵。
作為長期關注民俗文化和傳統節日的學者,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教授田兆元介紹,端午節可被視為中國人的“狂歡節”,活力、浪漫和快樂是端午文化的底色。在歷史上,端午節的內涵極為豐富。正如老百姓用吃粽子來紀念屈原的傳統一般,這些歷史故事和傳說就源自浪漫的楚國文化。
在田兆元看來,多元的民俗活動正助力傳統文化在當代復興。比如,在端午期間密集上演的龍舟競渡,就是端午傳統的回歸。“很多人只知道龍舟,但實際上鳳舟競渡也是一種重要的活動。過去上海黃浦江里也有鳳舟,眼下,湖北、四川、廣東等地都還保留著這樣的儀式。”他也建議,更多年輕人能積極參與和傳承龍舟、鳳舟競渡等民俗文化活動,展現奮發向上的端午本色。
作者:儲舒婷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來源:各高校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