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王雨寒(四川外國語大學)
近日,#關閉朋友圈半年后的變化#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的激烈討論!發布朋友圈的初心,是分享自己的工作生活與感悟,關閉朋友圈的初心,是節約更多的時間去提升自己。關閉朋友圈,并不是終極目標,停止對它的過度依賴,擺脫負面情緒才是正確對待朋友圈的方式,能夠讓我們獲得更多的時間與自由。
這段時間,常有聲音說不要刷朋友圈、發朋友圈,甚至關閉朋友圈,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不必讓別人關注你,也不必過多地關注別人的生活。可是,我們還是會懷念曾經百花齊放、活色生香的朋友圈,九宮格圖片或者洋溢著個人風格的一兩句話表達,偶爾的點贊、評論,都是真性情的外延。有太多的顧慮和條框讓人沒勇氣自我表達。張愛玲說,“一個女人太四平八穩了,端正的過分,始終是不可愛的”。朋友圈也一樣,過于成熟、圓滑、端莊,就少了很多趣味。那些沒有被自己的內心禁錮,不在乎別人眼光,還在認真分享生活,斗膽公開小情緒,真正實現發朋友圈自由的人是可愛的、熱愛生活的!
實現朋友圈自由,身心更健康。不少網友表示,當社會人久了,便很少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因為怕惹事。微信好友越來越多,關系復雜,人言可畏,朋友圈說了不該說的話,可能有后遺癥。斷舍離社交媒體談何容易,因為這是大腦的剛需。我們的大腦是喜歡社交的,社交會讓身體分泌多巴胺,虛擬的社交也會分泌多巴胺,讓你感到快樂。尤其在疫情時期,朋友之間已經少見面了,還要在虛擬社交上節制,更容易自我封閉。那些朋友圈設置全開放,愛怎么發就怎么發的人,他們不畏懼曝光在太陽底下,樂意分享生活里的快樂和憂愁。別人怎么想不重要,重點是你真的在享受表達的紅利。
記得在一本書中,社會學家布迪厄所講的一句話,“語言和符號本來就是一種權力的彰顯”。正如同我們朋友圈內的曬圖、曬狀態,曬美食也是一種個人文化資本的傳播。在當今倡導“人人平等”的社會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一個平臺上去展示自己的風采,因為這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圈內,帶來一定的滿足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