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阿幸廠:徐霞客游線極邊一站
張月和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一生游歷近三十年,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云南騰沖是其游線極西一縣,而騰沖西北之阿幸廠,又是徐霞客畢生游歷的極邊一站及極西一站。
【資料圖】
阿幸廠在哪里?
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四月十八日,徐霞客在騰沖城郊虛亭細心研讀騰沖舊志后,就對阿幸廠的地理位置進行簡要介紹:“巔塘東北阿幸廠,北為姊妹山,出斑竹,其外即野人”。巔塘關(guān),即滇灘關(guān),明朝宣德五年(1430)六月設立滇灘巡檢司,萬歷年間設滇灘隘,其中心地帶在今聯(lián)族社區(qū)水城一帶,又稱關(guān)田壩,自古號稱樂土。而姊妹山,在今聯(lián)族社區(qū)棋盤石自然村以北八公里左右的中緬邊境。
四月二十五日早晨,徐霞客留二詩于云峰山,一路負木膽于肩而北行,依次經(jīng)過烏索壩、熱水塘、左所、后所、松山坡,到達土主碑。
土瓜山
土瓜山是一座自西而東突的山嶺,在自東而西突的土主碑之橫岡以北,位于今天柞木樹與燒灰壩、核桃園之間。從今柞木樹一帶登臨土瓜山,徐霞客沿土瓜山山峽北進,在今燒灰壩、核桃園之間田壩中得知納客者惟東岸王店,便向東跨越姊妹山河橋,當晚投宿于今“核桃園王家故居址”附近的王店。
王店遺址
四月二十六日,徐霞客從王店出發(fā),一路向北,到達阿幸廠。
從土瓜山經(jīng)燒灰壩至埽地的道路,幾十年前仍為土路,現(xiàn)已開通水泥路,由南向北,依次經(jīng)過燒灰壩、牛滾塘(其東菌子山)、響水河、淡酒溝,直至阿幸廠(埽地)。而在三百多年前,徐霞客從王店出發(fā),道路卻比較曲折,他從王店“西下行田間,半里抵江岸,溯江北行,有木橋跨江而西,度之”,這座橋梁就在今燒灰壩與核桃園之間的石拱橋一帶。
核桃園石拱橋
從這座橋梁附近出發(fā),徐霞客沿著姊妹山河西岸一路北上,先是盤旋于燒灰壩以東的山嶺間,隨即進入塢底束而為峽,東山之崖崩石凌空的地帶,他寫道:“復溯江西岸北行一里,北上坡半里,折而東,盤其東突之嘴半里,復轉(zhuǎn)而北,從坡上行。西循峰腰,東瞰江流,塢底至此,遂束而為峽。隔峽瞻東山之崖,崩石凌空,巖巖累石重重之狀上擁,峽中之水,北自阿幸廠北姊妹山發(fā)源南下,南趨烏索而為固棟西江者也。”
菌子山
繼續(xù)北上,徐霞客多次跨越自西而東的小澗有響水河、淡酒溝等,又屢陟牛滾塘以東菌子山等東突之坡,而只有在菌子山附近,才可以看到“姊妹山北倚,而前壑之下,爐煙氤氳,廠廬在焉”的景象,由此順江西岸北上,經(jīng)淡酒溝等地,五里而至前壑之下的阿幸廠。
淡酒溝
在阿幸廠,徐霞客與方將開爐的一某姓者共餐,得知其北姊妹山后,即為野人出沒之地,荒漠無人居,而此中時為野人所擾,便放棄繼續(xù)向北登臨姊妹山的想法。從《徐霞客游記》“姊妹山出斑竹,北去此三十里,可望而盡,不必登,明光逾峻而過,東去此四十里,然徑仄無行者,恐箐深蔓翳,亦不可行。乃遂出,仍二十里下土瓜山”等文字可得知,阿幸廠在姊妹山以南三十里,土瓜山以北二十里。經(jīng)多次實地考察,徐霞客筆下的阿幸廠,就在今天滇灘鎮(zhèn)東北部十多公里,姊妹山以南八公里,位于棋盤石、淡酒溝、橫山自然村之間,埽地一度以集市繁榮而贏得洋人街之名,當?shù)厝舜蠖嗔晳T以冶煉礦物遺留埽渣而將其稱為埽地。
阿幸廠遺址
告別阿幸廠,徐霞客順著原路返回熱水塘,次日經(jīng)雅烏山前往明光南香甸,以后又經(jīng)界頭、曲石返回騰沖城。因此,阿幸廠是徐霞客游線極西一站,也是其游線中的極邊之地。
阿幸廠與滇灘礦業(yè)史
滇西礦業(yè)發(fā)展歷史悠久,《道光永昌府志》記載:“滇產(chǎn)五金,其來舊矣,時出時竭,難指定在”,而騰沖北部被徐霞客稱為明光六廠的明光、南香甸、石洞、阿幸、灰窯、雅烏六廠,是明朝著名的銀礦冶煉區(qū),他在游記中有“而直北明光六廠之外,皆野人之棲也”。
元朝前后,滇西地方頭人多用“阿”字開頭冠名,“阿幸”的領地就在今滇灘鎮(zhèn)一帶。這一地區(qū)在明朝正統(tǒng)十四年(1449)騰沖軍民指揮使司大興軍屯以后,又先后設立烏索屯、阿幸屯,烏索屯在烏索壩一帶,阿幸屯則在今臘幸一帶,而阿幸廠的開辦應同樣與阿幸屯密不可分。徐霞客在游記中寫道:阿幸北進之峽“其西北,高峰浮出于橫坡之上,則阿幸、滇灘之間,又中界之一峰,所謂土瓜山也”,在這里,徐霞客把土瓜山當做滇灘與阿幸之間的界限,可見,當時的滇灘關(guān)所轄范圍,主要在關(guān)田壩一帶,而姊妹山以南、土瓜山以東及其東南地區(qū),應統(tǒng)屬阿幸屯,徐霞客十分關(guān)注的左所、后所,也統(tǒng)屬阿幸屯范圍。《徐霞客游記》記載,徐霞客曾于五月九日在綺羅李虎變家讀始編于正德年間,完善于隆慶、萬歷年間的《騰沖州志》,阿幸廠之名就是徐霞客從這一時期編撰的州志上讀到的,可見,阿幸廠的歷史至少在萬歷年間以前,而《徐霞客游記》的史學價值在于這些州志到乾隆初年散失以后,仍能珍貴地保留下阿幸廠等古老名稱。明朝萬歷年間,朝廷前往孟密開采寶井達到高峰時期,滇灘礦業(yè)也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發(fā)展,到了崇禎年間,徐霞客不辭辛勞深入姊妹山南部,一睹阿幸廠風采,留下關(guān)于滇灘礦業(yè)發(fā)展史上較早的真實記載。
徐霞客在游記中對阿幸廠的描述,先是遠觀概貌:“前壑之下,爐煙氤氳,廠廬在焉”,實地觀察后寫道:“廠皆茅舍,有大爐、小爐。其礦為紫色巨塊,如辰砂之狀”,繼而尋訪煉爐師傅某姓,以展現(xiàn)阿幸廠三百八十多年前開采冶煉礦藏的盛況。
繼阿幸廠之后,滇灘礦業(yè)一直得到長足發(fā)展。
清朝雍正六年(1728),阿幸鐵廠開征廠課銀四兩。道光間,廠大旺,所產(chǎn)兼有銀、銅等礦,故正額外,歲加盈余銀五十兩。咸豐七年廢閉。清朝末年,迤西道及騰越廳招商承辦滇灘鐵廠,以集義公司名義開采大硝塘等地鐵礦。
民國4年(1915),馬福元等設廣益公司開采鐵礦,民國27年(1938),吉運春等接辦滇灘鐵廠,開設富華公司,李根源先生為滇灘鐵廠題名“炊萬廠”,吉運春賦詩云:“一水分而合,沙洲草木菲。煙村三五戶,供應萬家炊”。
1955年,古永鐵廠與華新鍋廠改建騰沖縣鐵廠,也稱滇灘鐵廠。1958年大戰(zhàn)鋼鐵,全縣抽調(diào)上萬人云集滇灘,在方圓十余公里區(qū)域建成河西、蘆桿河、哨坡、哨坡頭、龍山、花橋、老山、夾谷山、小灣子等9個采礦冶煉點,設8個爐群、72座高爐,200多座月牙爐。
如今,在滇灘境內(nèi)云集著恒益、恒豐等眾多礦產(chǎn)企業(yè),而在阿幸廠及老廠坪子、長槽一帶,仍可看到歷史上遺留的大量埽渣、礦洞、煉爐等,從中不難窺見滇灘礦業(yè)發(fā)展的悠久歷史。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