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紅娟 編輯/馬媛媛)“蝶城戰略,我原來以為講3遍就夠了,后來發現得講30遍以上。”
(相關資料圖)
近日,朱保全在萬物云2022年度股東周年大會上表示,截至目前,萬物云蝶城數量從2022年底的584個,增加至當前的600個。
讓人流動起來
會上,朱保全談及物業規模效應,其表示,如果在北上廣深,或者在中國每個省會城市各有一個項目,它一定沒有規模效應,因為凡是以勞動力作為供應鏈、作為生產關系的,服務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如果超越了一個勞動力的交通服務半徑,那一定沒有規模效應。
而恰恰是在該思考之下,萬物云試圖尋找局部規模效應,讓這些項目離得很近、聚集在一起。
“以街道為單位,是不是能夠讓更多的住宅物業項目離得更近,然后工作人員騎電瓶車20分鐘可達,構成一個完整的服務網絡。”朱保全坦言,所以萬物云一直在試圖實現這一點。
萬物云嘗試的第一步便是造城。
“剛開始時,別人會說憑什么你能在你指定的范圍內拿到項目。”朱保全也不爭辯,僅指出,從目前的結果來看,隨著業委會的崛起,大家對于更換好的物業服務商的需求在變強,除了個別的城市不太希望發生物業變革之外,尤其是市場越發達的城市越鼓勵,比如上海是業委會更換物業最好的市場。
而談及萬物云之所以能夠中標,朱保全直言,中國有23萬家物業公司,但能叫出名字的物業公司沒有幾個。不敢說萬物云100%能中標,但是至少今天以萬科物業的服務能力、口碑以及服務特色,以及萬物云的造城計劃直至今日仍在穩步增長至約600個,就足以說明問題。
構建以街道為單位的服務范圍后,萬物云會通過智能硬件替換掉部分現場固定崗位。
以物業前臺舉例,原來是保安站崗,現在可以用人臉識別或人工智能的機器進行替代,不過,再完美的人工智能也不能實現100%的服務,所以一定是輔助于人工,所以這個崗位就變成了“機器+人”的服務,但這個人就變成了流動狀態。
讓人流動起來正是萬物云的目的,因為流動的服務人員可以串聯更多的項目。
朱保全以巡邏舉例,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保安巡邏的大部分作用并不是抓壞人而是威懾。而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之下,保安的巡邏時間變長,可巡邏的小區數量也隨之增加,威懾增強的同時服務范圍也隨之擴大。
家裝或成新增長點
“住宅物業離客戶非常近,最后100米能夠產生增值服務的機會,無論是金融產品,還是賣油賣米。”
朱保全指出,凡是符合勞動密集型,跟一個人的行走半徑、服務半徑有關系的,影響生產效率的行業,萬物云都可以去嘗試,于是就嘗試了家裝——做低頻高額的業務,圍繞業主的資產打理來開展增值服務。
事實上,家裝行業發展至今仍未出現口碑好、規模大的龍頭企業,一方面,是因為截至目前,國家沒有精裝修交房標準,做不到標準化建設;另一方面,則是家裝行業的營銷側和交付側沒有規律可循。
“因而可能會出現你在紅嶺路買的家裝,但你的家在寶安;或是你的營銷側是互聯網,交付側可能是在龍華。”朱保全說道。
但若是站在蝶城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呢?朱保全思考,“能不能讓工人在3公里范圍之內進行服務,如果業主的售后問題都在該范圍之內得到解決,工人也就有了足夠的工單。”
裝修備案數據顯示,目前大概67%的裝修需求是局部裝修。在局裝局改市場上,衛生間、廚房、陽臺、刷漆等內容能在兩周之內完成,并且工種相對簡單。也正因為簡單,85%局裝公司沒有品牌,并且在小區周邊精裝修的家裝公司也只有約10%屬于品牌公司。
“如果我們以萬物云推出一個品牌類的服務,并且我們自建工人隊伍,構建一個熟人社會來做呢?”朱保全進一步指出,邏輯自洽后可以再做一些實證檢驗,例如針對局裝的主力戶型提前設計相應產品,做到一房一價。
值得一提的是,開發商建設的戶型大同小異,主力戶型集中于80-130平米之間,廚房無外乎U型、L型、I型,大概在4-7平米之間,因而該產品設計方案一經完成只需簡單調整便可用于全部蝶城項目。
“我們現在能夠持續做到100萬的有5個蝶城,持續做到200萬的蝶城有7個,12個蝶城已經能夠形成這樣穩定的狀態,其他蝶城正在逐漸進入,接下來在蝶城里面能夠把這些模型做成。”朱保全說道。
上述講的是房子和物業,如果回歸到人的身上呢?
朱保全介紹,一個蝶城大概6萬戶商品房,4萬戶非商品房,合計是10萬戶的商圈,“我們首先以1萬戶以上的商品房住宅物業客戶為種子,看是否能夠產生其他的商業機會,然后再把它延續到剩余的5萬戶商品房里面去,美團、鏈家都是按照這樣的商圈來做的。”
“物業公司過去因為自己有一個圍墻,認為自己這個圍墻能夠攔住什么,其實并沒有攔住什么。”朱保全表示,與其這樣不如把圍墻打開,把圍墻里面的勞動力釋放出來,能夠讓它在一個真正在勞動力效率的空間里面更高效地服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