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城市經濟 >

“及時雨”助力西藏高質量發展 西藏人工影響天氣事業見成效

2023-08-29 00:56:54 來源: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8月23日拉薩電(記者達窮 華旦尼瑪)23日上午,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西藏人工影響天氣事業進入發展最快、服務最廣、效益最突出的階段。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西藏自治區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翁海卿在發布會上介紹,近年來,西藏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服務領域由抗旱防雹減災向服務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水安全等多領域發展,人工影響天氣事業成效顯著。

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主要成效:

“十三五”以來,西藏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能力建設總投資9296.49萬元,完成了西藏人影作業“一體系四基地”建設。截至目前,在西藏全區布設了人影作業點223個。其中,固定作業站點171個、移動作業站點52個,建設新型煙爐作業點7個。加強智能化、信息化建設,布設作業點實景監控系統100套,彈藥物聯網系統覆蓋139個作業點,實現了作業點彈藥實時、實景監控。加快人影作業點標準化建設,目前作業點標準化率達86.85%。建設智能化、一體化人影綜合業務平臺,形成了區地縣鄉村五級作業指揮體系。

服務重大戰略,效益更顯著:

氣象部門緊緊聚焦自治區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重大戰略,積極開展農區防雹、抗旱增雨和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雪)作業。目前,西藏人影防雹保護農田面積超過330萬畝,針對日喀則、拉薩等主要農區,年均開展人影作業930余次,用彈量5900發(枚)以上,支持保障了西藏主要糧食作物安全。每年平均開展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雪)作業15次以上,助力拉薩南(北)山綠化、城市空氣質量改善和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工作,年累計增加有效降水3360多萬噸,直接經濟效益9700多萬元,有效改善了拉薩城區等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主動擔當作為,服務保障更及時:

翁海卿介紹,針對西藏山火頻發的情況,及時提供人工增雨(雪)服務。2015年以來,在林芝、山南、日喀則、昌都等地成功開展森林滅火人工增雨(雪)作業30余次。特別是在2020年林芝“4·14”森林滅火保障服務中,開展作業14次,增加有效降水120萬余噸,為林火撲滅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另外,緊盯“區之要事”,近年來先后開展了自治區各類重大慶典、賽事和藏博會等重大活動服務保障工作,得到了各地市黨委政府和群眾的肯定。

根據西藏自治區氣象局近30年氣象監測資料顯示,西藏年降水量在66.3~2093.0mm之間,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分布。其中,林芝大部、那曲東南部、昌都西北部和聶拉木等地年降水量可達600?mm以上,阿里地區年降水量不足200?mm,水資源分布不均成為制約西藏高質量發展的明顯短板,西藏人影增雨(雪)作業需求迫切、潛力巨大。

翁海卿說,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學考察發現,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凍圈和冰川出現明顯退縮趨勢,在西藏開展人影生態修復型作業勢在必行。但傳統以地面作業為主的人影裝備和效益局限性愈發明顯,覆蓋范圍較小、作業效率較低。同時,西藏空中經濟活動日益頻繁,地面作業空域申請難度加大。

另外,從飛機作業成熟度和西藏的區情實際來看,此前,由于特殊的高原地理和復雜的氣象條件,西藏人影作業空中安全保障壓力太大,西藏長期未能開展飛機作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飛機人影作業已取得長足進步,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常態化人影作業飛機56架。同時,近年來翼龍等大型無人機在甘肅等地成功開展人影試驗,進一步增強了我們開展空中人影作業的信心。探索推廣內地成熟經驗做法,建立以飛機作業為標志,地面作業協同的立體人影業務體系,成為新時代西藏人影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經對“一江兩河”流域云水資源評估,西藏大型無人機作業和地面力量同步發力后,預估“一江兩河”流域的地面降水增加量達現有水平的4倍,增雨作業影響面積可增加6.65萬平方千米,將更好服務保障西藏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國日報西藏記者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