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有點出乎意料了。原本以為幾百元就能配到近視眼鏡,發現自己想差了。”浙江杭州一家眼鏡店里,張霞正帶著11歲的女兒挑選著合適的眼鏡,對于近視眼鏡動輒上千元的價格,張霞頗為無奈。
“眼鏡市場‘水’太深了。給孩子配近視鏡,如果想要防藍光以及鏡架更輕巧的話,沒有一兩千元根本配不下來。”張霞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杭州一家眼鏡店的工作人員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稱,暑假是孩童以及年輕人配置眼鏡的高峰期,“對方核心需求通常集中于舒適度、減緩近視度數的增長速度等方面。為此我們除了給出一些購買意見外,也會建議顧客聽從更為專業嚴謹的醫囑,畢竟小孩子健康最為重要。”
據歐睿數據顯示,中國眼鏡市場規模均整體呈逐步上升趨勢,預計2028年中國眼鏡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11億元,2012-2022年中國眼鏡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更可達到4%。
“事實上,眼鏡真正的價值沒有這么高。”曾在江蘇丹陽做過多年眼鏡生意的劉磊(化名)表示,“業界多年來一直流傳著‘20元的鏡架,200元賣你是講人情,300元賣你是講交情,400元賣你是講行情’的話語。在層層加價的情況下,幾十元的成本價自然變成了幾百元的零售價。”
從眼鏡廠到零售柜臺,“天價”眼鏡成本究竟是多少錢?這其中又有怎樣的產業鏈?
從一兩百元到破千元,配鏡費用飆漲
“怎么也不會想到眼鏡也會變為‘奢侈品’。”佩戴了20多年眼鏡的王皓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一周前自己剛配了副眼鏡,鏡架加上鏡片總共花了1600多元,“即使每兩三年換一次,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同樣佩戴眼鏡的李可印象深刻,多年前自己配眼鏡只需花費一兩百元,而如今鼻梁上這副眼鏡價格達到2000元。更讓他無奈的是,這兩副價格差不多達到10倍差距的眼鏡,戴上去后沒有感覺到明顯區別。
在杭州一家線下眼鏡門店里,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柜臺里整齊擺放著多款不同款式、型號的眼鏡架和鏡片,價格也從百余元到上千元不等。
當貝殼財經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向店里銷售人員咨詢時,對方表示可以先進行測光,并介紹稱店里的產品根據顧客近視度數有1.56、1.60、1.67、1.74等多種折射率的鏡片,足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所謂折射率,即是指鏡片對光線的折射能力。在同等前提條件下,鏡片的折射率越高,鏡片越薄越輕。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不少眼鏡店會用折射率來劃分價位。折射率越高,價格也就越高。
“這片折射率為1.67的鏡片,國產價格在1000元,進口的話在1800元。”在向貝殼財經記者推薦完鏡片后,銷售人員拿出一款價格為1780元的全鈦眼鏡架介紹稱,“這是我們店里熱門款,不少男性用戶都格外青睞。”
這意味著,如果貝殼財經記者要購置這副眼鏡,至少需要花費2780元。
貝殼財經記者登錄電商平臺以“眼鏡”為關鍵詞搜索后發現,約有上百家商鋪在銷售相關商品。這些商家店鋪頁面里按照品牌、材質以及款式的不同,價格也從數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如果涉及手工以及知名品牌的話,價格還會高出不少。以其中一款日本奧山清行純鈦眼鏡架為例,其價格達到8800元。
近視早已是國內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公開數據顯示,我國近視患者人數多達6億,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已經成為世界第一近視大國。為了不影響日常生活,佩戴眼鏡已成為近視患者的不二選擇。
張霞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自己曾出于對質量的擔憂而考慮過選擇大品牌,但大品牌的價格遠超預期。
“先配副中端檔次的眼鏡吧。”張霞說,“今后隨著度數的變化會更換眼鏡不說,這期間還不排除出丟失、損壞的情況,價格太貴的話實在不劃算。”
不得不承認的是,正是這些需求的提升推動著眼鏡市場的持續爆發。據艾媒咨詢所發布的《2022年中國眼鏡行業白皮書》顯示,2021年全國眼鏡產品零售市場規模達到850億元,其中鏡片與光學鏡架的零售市場規模分別達到345億元與309億元。另外預計2025年2024年中國眼鏡產品零售規模有望超千億。國內鏡片零售市場規模將突破470億元,而鏡架零售市場規模也將達到376億元。
市場利好,不少行業公司得以穩定發展。以A股上市公司博士眼鏡為例,據其所發布的2022年年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62億元,同比增長8.42%。
層層加價:成本價和售價差距達10倍
“市面上的眼鏡無論鏡片還是鏡架,零售價確實和成本價差距很大。”劉磊向貝殼財經記者說。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當下市面中常見的眼鏡片根據材質的不同,主要分為PC鏡片和樹脂鏡片兩種類型,但兩種鏡片制造起來都不復雜。
劉磊表示,鏡片制作時只需要根據不同鏡片要求將相關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再通過注塑機將調制好的材料溶化和注入模具中成型,在冷卻處理后將鏡片取出進行打磨和涂層即可完成,“差不多就七八道工序就能造出一副眼鏡來。”
不但鏡片生產制造較為簡單,成本價也很是便宜。無論PC鏡片還是樹脂鏡片成本價格大多都不會超過10元。然而當這些鏡片出現在市場時,售價卻連翻數倍。
以一片1.60 防藍光非球面樹脂片的鏡片為例,其出貨價格不到20元,而貝殼財經搜索電商平臺后發現其售價大多在200元,兩者價格差距約為10倍。
在創業板IPO新受理企業浙江偉星光學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書中,清楚地顯示著其2022年常規鏡片成本僅為4.67元/片,一副鏡片約合9.34元。據媒體報道,偉星光學北京辦事處賣給消費者的鏡片最低價格需要80元,相較成本漲幅逾七倍。作為“中國鏡片第一股”的明月眼鏡,也曾在招股書中披露,2020年,其每片鏡片的成本為6.77元,每副成鏡的成本為60.33元。2022年,明月眼鏡鏡片業務的毛利率達60.04%。
事實上,不但鏡片的成本價便宜,鏡架成本價和售價之間差距同樣頗為懸殊。
在江蘇經營著一家眼鏡工廠的何苗(化名)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當下眼鏡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分為塑料板材和金屬。其中塑料板材的眼鏡架成本僅為幾元錢,如果是一副純鈦鏡架,價格大多在100元上下,“畢竟純鈦鏡架無論材質還是人工拋光、電鍍成本都遠高于其他材質。”
然而貝殼財經記者在多家眼鏡店了解到,純鈦鏡架普通款約為四五百元,如果選擇品牌的話,價格則達到千元以上。這意味著相對成本價,至少高出10倍。
出廠價和零售價差距如此懸殊,除了品牌效應外,還和銷售環節中“層層加價”有關。劉磊告訴記者,一副眼鏡從出廠到顧客手中,至少要經過4道環節。
以一副眼鏡為例。通常廠家會以20-30元的價格批發給一級代理商。一級代理商則會加上品牌使用費、推廣宣傳費等成本,以80-100元的價格批發給二級代理商。二級代理商再以200元的價格批發給終端零售商。最終零售商將房租、人力等成本算上后,以400-600元的價格賣給顧客,如果涉及品牌,價格則會更高。
“市面上眼鏡價格確實溢價嚴重。”何苗說,“但沒辦法,其實眼鏡品牌盈利并不多,如果不將價格標高銷售的話,很可能導致經銷商慘淡離場。”
凈利潤僅10%-15%,提高客單價成潛規則
“銷售凈利潤率可能就只有10%-15%吧。”在浙江經營著一家眼鏡店的吳青說,“相對以批發盈利的廠商,主打零售的眼鏡店生意并不好做。”
吳青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多年前在看準眼鏡行業的潛力后,他選擇辭職專心賣起眼鏡。為了提高客流量以及購買率,自己將店面選擇在人流量較高的商場核心位置,同時還配備了三名銷售人員和一名驗光師,“眼鏡不像服飾買賣,其中涉及到測光師成本,要培養和留住一個測光師需要不小的成本。這導致每個月人力以及房租成本都需要幾萬元。”
但讓吳青無奈的是,盡管賣力推廣,門店每天卻只能配出寥寥三四副眼鏡,甚至零銷量都是常態。這讓他此前曾考慮過的薄利多銷路線徹底破滅,“種種成本計算下來后發現,如果不將每副眼鏡的單價提高,不要說保證利潤,就連最基本的運營維持都根本無法支撐下去。”
在重慶開眼鏡店的汪飛也表示,要開一家眼鏡店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通常單店需要儲備上百副鏡片和鏡架,光是這筆費用就在10萬元上下,如果再算上每年房租、工作人員開支以及水電等基礎設施的費用,單個眼鏡店的成本需要近30萬元。按成本來算,每天的銷售額需要達到1500元才可以獲利。
“眼鏡是低頻次銷售品類。顧客購買后需要隔上幾年才考慮更換。這造成大部分眼鏡店生意并不多,更不用提‘回頭客’。要想在市場中存活,不得不采取高客單價的方式進行銷售。”汪飛說。
同樣據媒體報道,知名品牌博士眼鏡2019年毛利率高達71.17%,但算上門店租金和人工后,企業的凈利率卻僅有9.5%。
另一方面,同質化嚴重、單一盈利模式等難點也成為不少眼鏡店家難以為繼的原因。
張霞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自己曾帶女兒去過多家不同品牌的眼鏡店,她發現這些店的產品基本相同,并沒有特別讓自己產生“非要在這配眼鏡”的念頭,“最后對眼鏡店品牌的選擇沒太多要求,就是看費用和服務質量了。”
為了能吸引到顧客,不少眼鏡店開始價格促銷。“我們在暑期推出了滿減、打折以及多次免費清洗等活動。”吳青表示,“雖然出于成本原因沒辦法大幅度打折,價格也只比其他店少上幾十元,以爭取在這一節點能賣出更多的眼鏡。”
針對眼鏡行業的“暴利”,有業內人士對媒體稱,一方面是因為行業巨頭擁有很高定價權,另一方面則是產業鏈過長帶來的低效。
在江蘇經營著一家眼鏡廠的大雷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越來越多從業者的進場,眼鏡產品線也在深度拓展,希望有新進入者能夠更新競爭模式,減少各個環節疊加成本,在終端降低價格。”
(文章來源:新京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