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生態綠色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本色和底色,也是示范區的特色和亮色。
示范區設立三年來,在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方面進行了諸多創新性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效。比如,首創了跨省域生態環境標準、監測、執法“三統一”制度,特別是明確以“一套標準”規范示范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下一步推進生態環境交易奠定了基礎;首創了聯合河湖長制,通過落實河長聯合巡河機制、河湖聯合保潔機制、水質聯合監測機制、聯合執法會商機制、河湖聯合治理機制等“五大機制”,開創了區域聯合治水的新局面,“跨界聯合河長制”也入選了中組部攻堅克難案例和中國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首創了跨省域的近零碳專項規劃,編制形成了《水鄉客廳近零碳專項規劃》,協同探索“跨域共治、低碳韌性、智慧共贏”的近零碳轉型發展新模式,為長三角碳達峰碳中和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過去三年,示范區在生態環境方面更多是在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協同推進生態治理與環境保護方面,盡管也制定了《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但是在生態價值轉化方面的有效探索還比較少。未來三年,示范區要更好反映綠水青山的金山銀山價值,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加快建立統一的生態產品評價路徑。目前示范區三地中僅有嘉善建立了GEP核算機制,核算出2021年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為587.31億元,并且發放了首筆GEP生態價值貸。而青浦、吳江尚未開展核算。目前,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已經發布了《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規范(試行)》,明確了統一的核算標準。下一步,示范區要依托水、林、田、湖、河等資源稟賦,開展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摸清各類生態產品數量、質量等底數,特別是“碳收支”家底。在此基礎上,探索以生態產品實物量為重點的生態價值核算,并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基礎數據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率先形成跨省域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范。
二是加快建立統一的生態價值實現路徑。目前示范區已經發布了《綠色金融發展實施方案》,但是綠色金融的產品和場景仍然不多。下一步,示范區要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通過探索碳匯權益交易試點,以及探索建立用能權交易機制,進一步檢驗和健全碳排放權交易路徑,促進電力交易、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的統籌銜接,并探索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同時,積極推動碳金融發展,爭取國家級、長三角氣候投融資服務平臺落戶,綠色產業發展子基金落地,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質押、借碳、碳回購等服務,支持發展碳基金、碳信托、上海碳配額遠期等,積極發展綠色普惠金融。
三是加快建立統一的生態壁壘破解路徑。目前根據歐盟碳交易體系改革方案,歐盟免費碳配額將于2034年全面退出,意味著“碳關稅”將進入大規模實施階段。下一步,示范區要推進與國際標準相一致的能耗計算方式,鼓勵區內上市企業ESG信息披露,推動MSCI、FTSE Russell、華證、商道融綠等國內外知名ESG專業評級機構在示范區設立分支機構。特別是要充分發揮三地各自優勢,聯合推動在西部地區共建綠電基地,聯合打造“虛擬電廠”,協同開展綠電交易、綠證交易,減少企業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同時通過應用ICT技術能使其他行業減少碳手印,為長三角探索出打破“碳關稅”壁壘的有效路徑。
四是加快建立統一的生態科技創新路徑。目前示范區已經引進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綠色科技中心、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碳中和與生態環保研究中心等多個國際國內頂級研究機構,同濟大學也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新一輪合作備忘錄。下一步,示范區要進一步推動建立綠色低碳領域的基礎研究特區,強化雙碳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布局,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同時,要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特別是研究碳捕捉、碳封存、光伏綠氫等商業化運營模式,積極舉辦全球環境解決方案挑戰賽等國際化賽事,積極引進聯合國生態科技項目。
五是加快建立統一的生態場景應用路徑。目前示范區已經布局了華為數字能源軍團、氫能示范項目等載體,但是總的應用場景還不夠豐富,“好風景”還沒有充分轉化為“新經濟”。下一步,示范區要結合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示范區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充分挖掘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潛力,加快分布式光伏發電、智能微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打造“源、網、荷、儲”的綠色零碳數據中心,率先提供綠色算力。同時,示范區要打響“數字+水韻”的數字牧場品牌,推進數字生態與自然生態深度融合,大力吸引上海、蘇州、杭州的數字游牧民,統籌配置長期辦公型衛星辦公室和短期研修型衛星辦公室,成為支撐科技創新發展的“科技綠野”。
(作者為華略智庫主管合伙人、長三角研究院院長)
(文章來源:解放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