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隨筆|在孩子“抓娃娃”的快樂中快樂著
□陸玄同
上周末,帶著女兒在游樂場玩了一天。說是她的“娛樂天地”,其實是我們一家人的,我和老婆輪流陪玩,累并快樂著。除了在游樂場的滑滑梯和各種玩具,大廳里的抓娃娃機就是她的最愛。
這個“愛好”源于她媽媽。有一段時間,我老婆迷戀上抓娃娃,從最初偶有收獲,到后面每次滿載而歸,她得出一個不成熟的經驗,“最好是下午的時候去抓,因為這個時候很多人抓過,有些夾子剛到臨界點,一抓就中。”
【資料圖】
就這樣,在不斷的失望和滿足中,家里的娃娃“堆積如山”。雖然每次抓到一個的代價比買一個貴好多,但這其中的快樂是金錢買不到的。隨著我女兒漸漸長大,她也跟著媽媽加入其中,且樂此不疲。
等她每次在偏低的柜口里,拿到她的勝利“果實”后,那份開心和滿足,讓我覺得很值。就這樣,我每次都會在她的“軟磨硬泡”下認了輸,帶著她去抓娃娃。不過,雖然我也沒教她怎么抓,這“磨人的小妖精”在耳濡目染下,每次都能抓到一兩個小掛件。前段時間回老家的時候,她還專門挑了兩個帶回去給奶奶當禮物。
現在的孩子,家長管得普遍比較嚴,適當的放縱我覺得是必要的。想想我們小時候,父母哪有時間管,從小到大基本是自由自在的。只要家庭氛圍良好,基本上不會長歪。但我也會給她定個小規矩,每次買十個或者二十個幣,跟媽媽一起玩,如果沒有收獲,就只能下次再玩,不許哭鬧。她爽快地答應了,所幸每次都有所收獲。
對一個不到四歲的小孩來說,她需要的就是這種即時快樂,而抓娃娃機恰好能滿足她。當然有時候她抓不到的時候,也會失落,但想想我承諾給她“下次再玩”,她又能開心起來。
當我們沉浸在孩子的快樂里,就會少一些耳提面命,多一分理解和尊重。畢竟,她的降臨帶給我們的開心和體驗,可能遠遠勝過我們給她的。這是一種雙向成長,她急切地模仿大人,學我們說話,學我們走路,但同樣的,我也在學她,以一個孩子的視角,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走進她的那方小世界,體驗久違的純粹和真誠。就像羅曼·羅蘭所說的,“一個人如能讓自己經常維持像孩子一般純潔的心靈,用樂觀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腸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別人快樂得多。”
自從有了女兒,我覺得我少了許多“老氣橫秋”,每天又蹦又跳又唱,年輕了不少。最近下班,她都在公交站等我,看我下車,張開雙臂跑過來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真是齁甜齁甜的。然后她嘟著小嘴巴說:“爸爸,我們去抓娃娃吧。”
很多人可能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沉浸在抓娃娃機前大人小孩的心理,其實不管是所謂的即時獎賞,還是獎賞效應帶來的多巴胺甜美感受,本質上是這種娛樂帶給人的滿心歡喜。有快樂,有期待,就有美好。
也有人擔心孩子會沉迷其中,但我想,只要引導得當,她們不會的。畢竟,她想要的只是一時一瞬的短暫快樂,而這一刻她會覺得她長大了,她內心的那種富足遠勝千萬道理和說教。
或者說,她在抓娃娃的過程中,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這是由她意志左右的一方小世界。她會從家長“你要這樣,不能那樣”的管控中走出來,完成特定任務。其實,孩子不是管出來的,父母是最好的榜樣,我們更多的時候是要律己,如此,孩子自然而然從父母的自律中,習得規矩和認知。
等有一天,她不需要我給她買幣抓娃娃了,我可能就老了。享受著她的快樂,是我庸常生活里最亮的光,最甜的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