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位于大足工業園區的重慶重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一件件新產出的鋁制新材料產品逐一下線,它們將發往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東南亞。作為大足五金產業龍頭企業之一,從2018年投產至今,這家公司研發的抗菌型鋁單板、石墨烯鋁制新材料、烤瓷鋁板在行業中均處于領先地位。
“堅持‘實業為本、制造強區’不動搖,以創建國家高新區、國家級經開區為抓手,積極建設配套成渝地區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特色產業體系。”6月28日,大足區委書記陳一清接受重慶日報記者采訪時稱,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興產強區,大足爭做渝西地區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先行區排頭兵,力爭到2027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000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
積極配套
(資料圖)
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關鍵是要主動借成渝開放平臺之勢、產業集聚之勢、創新高地之勢、公共資源富集之勢,暢通要素流動,協同產業配套,深化交流合作,借勢借力發展。”陳一清說,大足主動承接成都、重慶兩座城市的產業轉移,積極建設配套成渝地區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特色產業體系,讓大足成為“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位于雙橋經開區循環經濟產業園的重慶中天電子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廠區,一臺臺廢舊電視由工作人員檢查后放到處置生產線上,拆除電源線、拆除后殼、拆除電路板……經過13道拆解工序,一臺廢舊電視機被拆分成單獨的數十種零部件,它們中的一部分將變成產品再次銷售。
“我們在全市23個區縣開展廢舊電視、冰箱、空調、電腦等回收儲存、拆解與資源化綜合利用,公司年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200萬套以上。”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做大做優產業,今年5月,大足區聯合川渝兩地11個靜脈產業園區,共同組建了靜脈產業園區發展聯盟,探索合作共建靜脈產業園區生態新模式,推進資源共享、產業共建、政策互通、人才互動,為川渝兩地靜脈產業延伸鏈條、拓展空間、轉型升級提供發展平臺,構建川渝兩地靜脈產業高質量發展生態圈,積極推動川渝兩地再生資源協同發展。
這是大足區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一個縮影。陳一清坦言,近年來,大足區持續深化成渝軸線智能制造聯盟、汽摩產業聯盟等合作,依托年產能7萬輛專用車、1000萬輛摩托車、8000臺(套)電梯整機等基礎,培育壯大新能源智能網聯汽摩及零部件、再生資源、現代五金、智能電梯、光電、鍶鹽新材料等特色產業,積極謀劃航空航天、生物醫藥、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
參與分工
強鏈補鏈延鏈擴鏈
汽車產業是川渝兩地共同的支柱產業,大足區積極引導中小企業“靠大聯強”,充分參與產業分工。
在大足區重慶重型汽車集團專用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內,一臺名叫“電牛”的礦山卡車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輛車不僅采用新能源驅動,還可以實現無人駕駛。”該公司團隊負責人賀小冬說,今年3月,公司聯合國家電投啟源芯動力等企業共同打造的“電牛Ebull”正式面世,得益于新能源和無人駕駛帶來的好處,一臺“電牛”每年至少能夠節約使用成本20萬元。
“這是川渝聯合開發新品的一個成功案例,也是我們積極推動《成渝軸線區(市)縣汽摩產業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等專項協議落實落地的表現。”陳一清表示,接下來將優先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專用車和摩托車及其零部件、再生資源產業,特色發展現代五金、智能電梯、鍶鹽新材料、光電等產業,積極助力成渝地區先進制造業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
今年以來,依托渝西川南產業資源,大足區著力強鏈、補鏈、延鏈、擴鏈,推動全國首臺無人駕駛換電礦卡成功下線,新能源全數字化冷藏車等亮相“西洽會”,氫燃料電池翼開啟廂式車投用,積極助力成渝地區打造世界級萬億汽車產業集群。同時,大足高新區、資陽高新區入選首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建設名單,目前雙方開展合作配套企業數量達到10家,建成資陽—大足智慧園區產業協作平臺,為兩地1200余家注冊企業提供產品發布、生產協作、產業招商等200多項服務,有效促進兩地平臺互認、優勢互補、數據互通、信息互享。
數字賦能
推動一體化發展
6月18日,大足區第六屆“6·18”愛尚重慶·雙品網購節活動正式開始,200多家企業通過直播斬獲2億元銷售額。
重慶市大足區柒伍五金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五金產品互聯網銷售的企業。該公司在大足區電商產業園租用了7個直播間,聘請主播10余名,每天9:00—23:00不間斷直播。
“今年電商節期間,我們參與了多個短視頻平臺的直播活動,通過滿減、折扣、發放購物券等形式促銷。”該公司電商負責人蔣秋宏說,自開展電商節促銷以來,該公司每個直播間的日均銷量超1000件,較之前增長15%以上。
今年以來,大足區加力提升數字消費新型載體,大力優化大足云智慧市場、“天下大足”直播基地等新型載體,提質擴容數字消費。一季度,大足云智慧市場交易額突破8億元,“天下大足”直播基地帶貨額突破2億元,跨境電商交易額達到700萬元。
大足區著力融入全市“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條,集聚電子元器件等數字產業企業近100家,數字產業年產值突破150億元。推動300余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200余家企業“上云”,企業數字化設備普及率達到59.1%,管理成本平均下降20%,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提質打造全國首個五金工業互聯網平臺及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為五金企業平均降本13%,綜合增效10%。推動5G在智能制造典型場景的示范應用,盛泰光電“產線柔性配置”成功入選工信部“2022年度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名單”。
陳一清表示,大足區將積極融合高端數字產業、先進數字技術、高速泛在網絡,全力做深“一棧式”數實融合,不斷引導本地企業主動對接成渝科創走廊等創新資源,推動共建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區域協同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加快構建“5G+工業互聯網”生態圈,助力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世界級產業集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