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朱旖旎
通訊員 徐嘉佳 朱利虎 孫蓉
【資料圖】
6月20日,雨過天晴、風和日暄。棲霞區八卦洲街道外沙村的“紅梅莊園”在紅墻白瓦間惹人注目。頗具古韻的法式路燈佇立在大片嫩綠色的草坪上,小巧精致的花朵、地燈與優雅的大理石路面精準搭配,除了花草外,院落內還種植了不少當季的時令蔬菜,生機勃勃。“莊園”的女主人周鳳紅剛從自家田內挖了點蔥蒜,準備回去清洗。“把自家庭院打理好,不僅住得舒心,還能帶來一定經濟收益,這是住在農村的好處!”周鳳紅說,她常年在自家庭院接待前來體驗農家樂的游客,每年收入十余萬元。
周鳳紅的“家庭式作業”,只是棲霞區盤活農村“閑置資源”、促進農民增收、激活鄉村振興的一個剪影。近年來,棲霞區各涉農街道通過改造村民自家院落、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美麗庭院”的同時,也在“方寸地”間開出了“致富花”。而今年,“庭院經濟”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美麗庭院”也將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發展方向,可謂:庭院雖小,但大有可為。
庭院+休閑農業,村民吃上“旅游飯”
“我忙不過來了,你們來搭把手吧!”今年“五一”假期,棲霞區龍潭街道陳店村村民潘麗君的土菜館“玉祿農莊”生意火爆。她解釋說,每逢節假日和雙休日,店內便會賓客如云,所以她經常招呼鄰里姐妹過來幫忙。
潘麗君家緊靠陳店村“水一方”核心景區,借助景區旅游的發展,她將自家房前屋后打造成了園林式庭院,并開辦了一家富有特色的農家菜館,憑借著地理位置的優勢和精湛的廚藝贏得了“水一方”游客的廣泛認可。“閑暇時刻打理打理庭院,來客人了再熱情接待,雖然生活在農村,但是店內客流不斷,生活過得自在又愜意。”潘麗君說。
距離“玉祿農莊”僅約一公里處的“水中仙農莊”亦是如此。與前者園林式景觀不同,該農莊主打田園風情,小院兒被收拾得干凈整潔,屋檐下還掛著幾根金黃色的玉米棒子,農莊門前,時常停著幾輛掛有鎮江牌照的私家車。該農莊負責人金文萍說,即使非旅游旺季,也會有不少人駕車前來吃飯,“十幾桌那是常有的事!”記者獲悉,五年來,金文萍通過盤活自家小院,年接待客流達到5000余人次,年收入達20余萬元,同時還帶動了3位村民就業。
隨著“美麗庭院”工作的深入推進,棲霞區鼓勵涉農街道在美麗庭院的基礎上發展“庭院經濟”,引導農戶結合鄉村旅游發展休閑農業,體驗農家樂、民宿等生意,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也能增加自身收入。
庭院+創業項目,產業煥發“新生機”
走進棲霞區八卦洲街道中橋村村民熊少山的農家小院,整齊的葡萄藤架爬滿了碧綠的枝蔓,片片綠葉下已經冒出了果實。
熊少山是棲霞區“一棵葡萄,一個夢想”項目的首批種植戶,6年前,他在自家庭院里種下了兩棵陽光玫瑰樹苗,每年都能有400-500斤的穩定收成,“去年夏天,賣葡萄增收8100元,從今年的長勢來看,預計產量會更高。”
為了更好地發揮“一棵葡萄,一個夢想”項目的作用,促進更多村民增加收入,今年,棲霞區在八卦洲中橋村、龍潭馬渡村分別挖掘9戶和13戶農戶,接續開展該項目,通過“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合作方式,積極探索“庭院經濟”發展新路徑。
53歲的張應霞,住在龍潭街道馬渡村,距離市中心約50公里。考慮到家鄉雖位置偏遠,卻擁有充足的空間和土地,于是她刻苦鉆研苗木知識,與丈夫一起在自家院子里創立了棲霞區榮躍苗木合作社。發展至今,該合作社年營收已近百萬元,每年還帶動村里十多位婦女就業。“她這個院子有花有樹,干凈整潔,環境清幽,鄰里間過來上班也很方便。”馬渡村工作人員介紹。
據悉,目前,龍潭街道通過發展“庭院經濟”已形成苗木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小型規模產業10余家,既有效解決農村土地閑置、剩余勞動力就業,又發展壯大了農業產業,讓偏遠鄉村也煥發“新生機”。
庭院“抱團取暖”,花開嬌艷更長紅
庭院方寸地,增收大舞臺。今年,南京將建設“庭院經濟”試點行政村16個、試點自然村32個、試點農戶160戶。記者從棲霞區獲悉,該區計劃于2025年建設完成7個“庭院經濟”試點行政村、14個試點自然村,70戶試點農戶,不斷創新庭院增收模式,助推鄉村高質量充分就業。
那如何才能使“美麗庭院”開出更嬌艷的“致富花”、且“花開長紅”呢?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沈志忠認為,發展庭院經濟,要通過專業化、規模化、商業化的改造和引導,從而在美麗鄉村打造不一樣的生產場景和消費場景,為市民、游客等提供獨特的土特產品與消費服務,由此來激發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放眼棲霞,該區處于南京主城北部,擁有三個涉農街道,是南京唯一“三業并興”的主城區。無論是“城中花園”定位的八卦洲、擁有山水網紅村“樺墅”的西崗,還是寧鎮揚一體化的“橋頭堡”龍潭,其業態定位與發展方向各不相同。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各村閑置資源,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創新發展多種形式下的庭院經濟。
“可以突出庭院農產品的精品化、綠色化、特色化等特點,瞄準市場需求,選擇實操性強的發展模式。”沈志忠說,當前,不少庭院經濟的發展還處于自發狀態,布局尚未成體系,也因此擁有強大的發展潛力與空間,“政府可適當加強庭院經濟所需的平臺建設,讓現代產業與分散在各村戶的庭院經濟進行有機銜接,從而‘抱團取暖’,實現穩定的良性循環,最終形成產業協同效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