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生活 >

天天視點!讀《水滸傳》有感:為何書中要用“瘟疫”做開篇?事實證明真巧妙

2023-06-25 10:42:04 來源:夏目歷史君

《水滸傳》以北宋時期的宋江起義為原型,向我們講述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反抗欺壓、壯大梁山,后來在宋江的帶領下接受宋朝招安,最終隕落的故事。

這樣一個恢弘大氣、蕩氣回腸的故事,開篇卻不是從一百零八位好漢開始寫起,反而用一場瘟疫來拉開故事的序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為何呢?其實里面蘊藏有一定隱情,絕不是隨意設置。

一、對小說的構造形成

在文學作品中,環境描寫的作用之一是烘托氣氛。《水滸傳》開篇對瘟疫的描寫就屬于一種環境描寫,烘托出了緊張的氛圍,同時也為全文定下悲劇基調。

瘟疫作為一種惡性傳染病,對人類生存有著巨大威脅。在醫療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古人大多“談疫色變”。

《水滸傳》中對開篇的疫病描寫道:“嘉佑三年春間,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兩京,無一處人民不染此癥,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將來。”

可見此次疫病的擴散范圍之廣、造成危害的程度之深......

在這樣的環境下,人人自危,人們對自己未來是否會患上疾病都充滿未知性,產生一種緊張感,這種緊張感會給讀者帶來一種“懸念”,讓讀者迫切地想要將這一“懸念”揭曉。

從而將瘟疫的未知感和小說的敘事緊密結合,營造了一種別樣的美感。

除了烘托氣氛外,原文中就已經交代了敘述此次瘟疫的目的,那便是作為“楔子”,闡述整個故事的“因”。

從而方便揭示后文何“三十六員天罡下臨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間,哄動宋朝乾坤,鬧遍趙家社稷”的“果”。

這樣一來,便將故事從宏觀背景轉移到了正文上來,起到統攝全文作用。

二、歷史照進現實,反應時代背景

除了以上這點外,這場瘟疫還反應宋仁宗時期的思想文化,即:讖緯迷信以及“病態”的求神心理。面對疫病,即便是作為天子的宋仁宗也束手無策。

——宋仁宗雖即刻命令翰林院起草詔令,一面降赦天下罪囚,免去所有民間稅賦;一面命在京宮觀寺院,修設好事禳災,希望通過行善事來消滅瘟疫。

但這些都沒能阻止疫病的腳步,迫于無奈,宋仁宗只得請來張天師,請他做法來祛除瘟疫。

宋仁宗這種靠人力無法扭轉局面,便試圖通過神力來解決的想法,恰好反應出了封建社會對于不可消除的疫病的無奈,同時也顯示出一種“病態”的求神心理。

這種“病態”的心理,也側面闡述了后文中的梁山好漢們不會從自身思考,無法看見宋朝在封建社會制度華麗外衣下腐爛敗壞內因的緣由。

同時,也反應了當時封建社會的一個末代朝廷容易產生的現象,即:高俅、洪太尉等人既不會為國分憂,也不體恤百姓,反而貪污橫行,攪得整個大宋民不聊生......

這樣的一個現象也帶壞了整個大宋的社會風氣,讓一些社會中小人物也變得“病態”起來,比如閻婆惜、鎮關西等人,這些人追名逐利,舉手投足間都充滿市儈的氣息。

這些“病態”的人或事,都直接、間接推動梁山起義爆發。

三、作者如此設置的深層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瘟疫爆發的時間為嘉祐三年春。

但在歷史上,盡管宋朝時期確有瘟疫發生,但嘉祐三年春并沒有任何大型瘟疫爆發的情況,宋仁宗在位時期更是被稱為“仁宗盛治”。

那施耐庵又為何要這樣寫呢?

一方面,虛構這一場瘟疫是為將瘟疫抽象化為一種符號,創造出混亂無序的社會環境從而突出宋朝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另一方面,則是讓整個故事具有敘事上的意義。

這場瘟疫也暗示著后文的走向——戰亂即將爆發。

開篇在寫到張天師在進行七天七夜的做法之后,“瘟疫盡消,軍民安泰”,在讀者以為疫病即將消散之際,卻將筆鋒一轉,寫道:一百零八個妖魔 “往四面八方去了”。

這里所說的一百零八個妖魔,指的就是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這些散落在四面八方的“妖魔”在齊聚梁山后,便開始起義、征戰,造成后來的局面。

開篇在對瘟疫進行描寫的同時,也刻畫出整個故事的核心人物。

開頭對瘟疫的描寫緊緊圍繞著擁護皇權的題旨展開:宋仁宗迫切地想將瘟疫消除,以獲得百姓地信任,從而維護皇權;大臣們也因“君臣之禮”而忙于建言獻策,從而間接維護皇權。

可見: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觀念十分嚴重。

而對洪太尉叩請張天師的情節描寫,則體現出其追名逐利,狐假虎威的特點來。

比如洪太尉在前去請張天師的途中,“大小官員,出郭迎接”,但張天師及其他道眾卻不來迎接,反而要讓他先沐浴齋戒后,才能見張天師。

這便讓張天師產生一絲不快出來,心想張天師又沒有要職在身,怎么敢如此對待他這個朝廷欽差?

除了開頭,文章也有許多其他地方出現瘟疫的“殘影”。

比如第一百六十回中寫道:“此時杭州城內瘟疫盛行,已病倒六員將佐:是張橫、穆弘、孔明、朱貴、楊林、白勝……”這六人最終也死于這場瘟疫。

這樣的處理,更加劇了故事悲劇性,同時也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梁山好漢們不畏貪官污吏、重情重義,最終卻死于小小疫病。

這種對比產生的效果,就像金圣嘆所加的“夢”的結局一般虛幻,給人一種身處封建社會無力反抗的一種無奈,這也是作者施耐庵筆法高明的所在之處。

總結

總的來說,施耐庵在《水滸傳》開頭以瘟疫開篇,從技法上來講,是為了烘托一種緊張的氛圍、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為全文奠定基調、暗示故事的發展走向以及核心人物的性格特點。

從主旨的角度來看,施耐庵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以宣張天師進京做法驅邪為虛寫,以欽差洪太尉上龍虎山叩請張天師為實寫。

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讖緯迷信、對皇權的擁護以及貪官污吏的丑惡嘴臉,從而達到奚落皇帝的目的。這一目的,也一直貫穿《水滸傳》全文,使《水滸傳》成為討伐封建統治階級的戰斗檄文。

不得不說,作者如此設計太過于巧妙了,瘟疫這個看似尋常的“影”,卻寫出了本文最真實的“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