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生活 >

每日速訊:讀書 | 洞察印度五千年文化之多樣性復雜性

2023-06-25 10:52:15 來源:文匯網

《印度5000年》

[澳]約翰·祖布爾茨基 著

馬百亮 譯


(資料圖片)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國人對印度向來關注,且不說歷史上法顯、玄奘西天取經,到了現代仍然如此。國內出過不少專治印度或梵文的大家,如季羨林、徐梵澄、金克木、黃寶生,而其他不少學者,如梁漱溟、陳寅恪等,也對印度有精深的了解。你可能想象不到,以治中國近代史著稱的陳恭祿,也曾有一部專門介紹印度史的著作。時至今日,林承節、王樹英、王邦維等人數并不算少的一批學者,依然在非常活躍地研究和介紹著印度。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盡管關于印度歷史文化的介紹在我國現代教學體系中占有不算太小的分量;盡管國內出版過不少有關印度的著作,同時在西人相關著述之外,還引進出版了印度學者高善必、馬宗達、巴沙姆等人的著作,以及政治家甘地、尼赫魯等人的多種著述,但我們對印度的了解(佛教除外)仍嚴重不足,而且誤解頗多,甚至有些人至今仍持印度野蠻落后、至少其古代沒有真正歷史的觀點。

那么,印度真的沒有歷史嗎?或者換個更專業的說法,印度沒有不間斷的歷史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澳大利亞學者約翰·祖布爾茨基所著《印度5000年》這部小書正是這樣回答的。印度文明產生的時間不比中國晚,以哈拉帕文明來說,國際公認比我國還要早一些,約始于公元前3300年。印度文化曾經輝煌過多次,印度也出現過多個盛極一時的帝國,如孔雀帝國、笈多帝國、德里蘇丹國、莫臥兒帝國,這些帝國與同一時期的中華帝國相比毫不遜色。以莫臥兒帝國為例,在其盛期,它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的北半部,在文化、經濟等方面也盛極一時,與大致同時的中國大清、羅曼諾夫王朝時期的俄羅斯帝國不遑多讓。前南亞乃至世界的一大不穩定因素是印巴紛爭,這種紛爭的根源并不在伊斯蘭教進入印度之后,因為這種摩擦在崇尚宗教多元的莫臥兒帝國時期基本上就沒有發生過,而主要產生于印度獨立前后,與當時的英國殖民政府有很大關聯。這點尤其值得注意。

人們之所以覺得印度沒有歷史,與印度文明的一個特征有關,即極其關注精神生活(包括宗教),卻不重視歷史書寫,尤其不注意系統地記錄自己的歷史,這就導致人們梳理其歷史發展脈絡尤其是古代歷史比較困難。然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考古研究,通過運用各種新的技術手段,印度歷史的源頭比較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印度很早就產生了文字,并不缺少文獻,只是這種文獻記錄的主要是一些宗教典儀和神話傳說——以神話故事形式述說古代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或英雄人物的事跡,是印度的一大特點。印度神話故事典籍眾多,重要的有《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等,其中存有大量史實,《吠陀經》《奧義書》、佛典以及其他文學作品中也有不少資料。此外,廣義的印度雖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次大陸,它的地理邊界卻一直漏洞百出,自4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從中亞侵入起,就不斷有外來勢力進入,給印度造成不斷的動蕩,但同時也將它展現在世人面前,外人對它的記載不勝其數,尤其是法顯、玄奘、伊本·白圖泰等人的游記,對重構印度歷史大有裨益。因而,至少現在看來,作為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印度,有著非常連貫、相當清晰的歷史,就像《印度5000年》所概括的那樣:由印度河文明到早期帝國,進而是外族入侵和莫臥兒帝國,再后來就是印度歷史悲劇的一頁——殖民和英屬印度時期。1947年,印度重獲獨立,其歷史進入新的一頁。

印度文化的一大特性是多樣性和復雜性,這給想了解它的人設置了多重障礙。這種多樣性體現在印度文化的方方面面。首先是種族眾多,人稱“人種博物館”,各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其次是語言復雜,極不統一,全印度各民族和部族的語言及方言超過150種,我們在一張十盧比的紙幣上就可以看到十四五種語言文字。再次是宗教派別林立,從數千年前的原始宗教到當今最流行的教派,在印度都可以找到眾多信徒。此外還有新舊雜陳。有人曾概括法國文化的特點之一是疊床架屋,新的不斷涌現,舊的依然故我。與印度相比,法國可謂小巫見大巫:印度可以用時光隧道來形容,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當代、新與舊交融,就像進入了現在,卻又停留在過去——極現代,而又極其傳統落后,濃厚的宗教色彩讓這里顯得更加神秘。用印度著名史家高善必的說法,這種“無窮無盡的多樣性令人吃驚,而且常常很不協調”(《古代印度文化與文明史綱》,商務印書館出版)。大致在我國唐朝末期,印度南部曾有過一個相當強大的王國朱羅王國,它以其精美的青銅雕塑而聞名,這些雕塑至今大量存世。法國藝術史家格魯塞曾這樣描述其中之一的《舞王濕婆》雕像:“舞蹈之王手舞足蹈,動感十足。他面帶微笑,笑對生死,笑對悲歡;或者換句話說,他的微笑既象征著死亡也象征著生命,既象征著歡樂也象征著痛苦。”《毗濕奴往世書》和格魯塞對濕婆雕像的解讀可以說形象地說明了印度的宇宙觀和歷史觀。

不過,如果只有多樣性而無統一性,印度文明絕不可能如此長久地延續下來。多樣性中存在著統一性,高善必這一概括當屬印度文明的根本特征之一。在現代學術意義上,“文明”一詞有著成百上千種不同的解釋,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布羅代爾的釋讀對我們頗具啟發意義。布羅代爾認為,“文明”一詞既具道德含義又具物質含義,既共時又歷時,既是單數形式又是復數形式。“一種文明總是與一種歷史密切相關,這種歷史過去存在過,現在仍然存在。”在布羅代爾看來,“一個文明既不是某種特定的經濟,也不是某種特定的社會,而是持續存在于一系列經濟或社會之中、不易發生漸變的某種東西”。這種東西被人們視為最為珍貴的遺產,沒有它,民族意識就無法維持下去,“而沒有這種民族意識,就不可能有獨創的文化,不可能有真正的文明”(引文均見布羅代爾《文明史》)。以此來理解,印度文化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特點,并未因外來因素的侵入而中斷。相反,它以其強大的文化內核吸引和保存了外來文化和思想,使之成為印度多彩文化的一部分。

我們之所以且必須關注印度,簡單說來,一是因為兩國是近鄰,歷史上長期友好;二是因為印度文化曾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佛教文化且已內化為中華文化精神的一部分,當然,這一過程漫長而痛苦,“從最早的撞擊與吸收階段,經過了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改造與融合階段,到了宋元進入同化階段,延續有千余年”(季羨林語);三是因為到了近代,中印這兩個文明古國同樣遭受了西方列強的欺凌,兩國近些年雖在戰略、經濟、文化等方面隱然成為對手,卻在同一大發展方向上大踏步前進。

《印度5000年》以這樣一段話結束全書:“印度的實踐既鼓舞人心,又有缺陷。但是作為一個文明國家,印度表現出了非凡的韌性,應對了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和威權主義等挑戰,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榜樣。”今天我們閱讀這部印度簡史,了解我們的重要鄰邦,其意當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論,走出各美其美的階段,美美與共,以臻世界大同。

作者:常紹民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