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1日 10:44:00
(資料圖片)
來源:閩東日報
綠影成蔭新雨后,山巒疊翠迎客來。繽紛夏日,福安市穆陽鎮葛蘭坂桃花公園內不斷迎來游客,白天乘坐熱氣球升空,將美景盡收眼底;夜幕降臨,五光十色的燈光秀吸引游客泛舟穆陽溪上,領略古鎮風采;游玩盡興后,街頭巷尾的穆陽扁肉、牛肉丸等特色美食更成為游客們不二的選擇。
作為省第六批歷史文化名鎮,穆陽鎮具有豐富的文化民俗、風土人情。近年來,該鎮以實施省重點項目穆陽景區旅游綜合開發項目為契機,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內涵,讓古鎮文旅融合不斷開出“新枝”。
項目帶動旅游
“家底”更豐厚
悠長的巷道、斑駁的墻體、古老的門店,搭配大紅燈籠、五彩油紙傘……行走于穆陽鎮石馬兜古街,仿佛走進詩人戴望舒筆下的《雨巷》。
地處福安西部的穆陽古鎮,憑借發達的水系和暢通的水路,曾經成為周寧、政和等閩東北區域的物資集散中心,連接碼頭的石馬兜,就是這座古鎮最繁華的傳統特色商貿街巷之一,沿街商鋪林立,商賈云集,紅極一時。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交通格局的變化,石馬兜日漸冷清。
近年來,借著省重點項目穆陽景區旅游綜合開發項目的東風,石馬兜古街的肌理修復被提上日程。“我們將石馬兜作為民俗工藝文化街來打造,通過古碼頭修復、沿街路面改造、立面修復等工程,致力恢復古巷昔日風情。”福安市穆陽鎮宣傳委員林裙介紹。同時,該鎮出臺古街業態植入優惠扶持政策,引導傳統手工作坊、傳統特色風味小吃、特色風情文化院落等新業態入駐,打造集本土特色風味小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于一體的特色“雨巷”,讓老街巷重煥生機與活力。
石馬兜古街的改造是穆陽鎮夯實旅游“家底”的生動注腳。近年來,穆陽鎮以入選全國特色小鎮為契機,大力實施旅游綜合開發項目,包括古鎮肌理修復、道路提升改造、旅游集散中心等在內的一系列子項目付諸實施,讓這座人文氣息深厚、生態環境優美的旅游古鎮再度出圈。
旅游設施的逐步完善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居民回鄉創業,讓古鎮旅游業態更豐富。在蘇堤村鯉魚溪旁,一座名為陶也手作的陶藝坊格外醒目,走進院內,古樸的裝飾、精心修剪的花草都凸顯這座庭院的文藝氣息。“院子原本閑置了好幾年,隨著鎮里旅游業的發展,我將院子重新布置,打造陶藝作坊,讓手工陶藝制作成為游客陶冶情趣的新選擇。”陶也手作陶藝坊負責人吳光增介紹,目前該陶藝坊每周都能吸引六十多名游客前來體驗陶塑制作。“游客的作品我們經曬干燒制后,郵寄給游客,帶給他們不一樣的旅游體驗。”吳光增說。
“從去年10月開業至今,我們共接待游客50萬多人次,直接創收超20萬元,帶動周邊群眾增收100多萬元。”穆陽鎮五街片區黨委聯合成立的穆陽古鎮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如今,每逢節假日,穆陽古鎮景區內游人如織,讓吃上“旅游飯”的村民們收獲了滿滿的“旅游紅利”。
旅游“鏈”動
文化活起來
文旅融合,關鍵在于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旅游產品中。如何創新文化表達方式,賦能古鎮旅游發展?
穆陽鎮的實踐是在加強文化活態傳承上下功夫,以傳統節慶、民俗文化等為窗口,推出一系列帶有沉浸式體驗、互動性強的旅游產品、文化節事,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不斷煥發新活力。
作為穆陽鎮保留完整的一項傳統農事民俗活動,趕墟文化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正月十一,鄰近鄉鎮的農人、商販便攜帶早已備好的各類農具、春種苗木、特色美食等進行售賣。穆陽民間各大宗祠自發組織舞龍隊、腰鼓隊、迎賓隊等上千人的游街隊伍,興高采烈地沿著大街巡游,熱鬧的場景都會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趕集、參與體驗傳統民俗。
每逢歲末,福安穆陽線面便迎來產銷旺季。蘇堤村內,拉面、曬面的場景隨處可見,絲絲縷縷的線面,在陽光的照耀下宛若銀絲,構成了一幅獨特的鄉村美景。
穆陽線面距今已有680多年歷史,制作技藝入選寧德市級“非遺”項目。穆陽鎮在做強線面產業的同時,注重挖掘線面制作“非遺”特色文化,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民俗文化+休閑觀光+生態體驗”融合項目,打造集線面生產加工、觀光體驗、文化展示、產品寄售為一體的全閉環式穆陽線面觀光體驗工廠,吸引游客體驗線面制作技藝,豐富旅游體驗方式,為產業賦能。
“在文旅融合不斷推進的當下,旅游不再只是走馬觀花式的拍照打卡,吸引游客深入了解、體驗當地的特色文化成為穆陽鎮旅游發展的重要方向。”穆陽鎮黨委書記阮貴章表示,當地因勢利導,將深藏其間的非遺技藝、民俗文化等打造為當地旅游的一面金字招牌,以此為基礎衍生的各類旅游活動更是為游客所津津樂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