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路邊的小飯館小攤檔,在南方,特別是巴蜀地區俗稱蒼蠅館。不明就里的人乍聽起來難免感到不理解。天津民間還有更哏兒的叫法,謂狗食館兒。好端端吃飯的地方,雖小,怎就“狗食”了呢?
其實這俗謂由來并無定論,民間風趣俗成罷了,大致形容像在路邊吃食的狗子那樣,講究不多,好歹就合果腹就成。
昔日街頭巷尾的小館兒萌發于改革開放后的路邊小吃攤,它以砂鍋類、烤串類為主,熱騰騰的砂鍋豆腐、砂鍋丸子上桌,再來瓶啤酒,就個芝麻燒餅,足讓饑腸轆轆的打工人吃得美滋滋。
說硬件,這些館兒沒大的,不過幾十甚至十幾平方米的小門臉兒。后來稍微好一點的,其裝修、灶臺照樣簡單,桌椅板凳仍舊普通,或許上面還有些抹不凈的油。這些小館兒多為夫妻店、兄弟店,再看炒菜師傅的圍裙油乎乎,與腳下黏糊糊的地板倒是配套,諸如此類,都需顧客“眼不見為凈”。碟子碗邊難免有破茬兒,似乎沒人在乎。總之,小館兒在這方面能省則省,別提檔次,尤其是生意火爆的小館兒,暗地里還真有“你愛來不來”的小脾氣。
硬件投入低,直接帶來飯菜經濟實惠的價格,這是小館兒贏人的優勢之一。當然,再便宜,若滋味不行也難有回頭客。味兒正,是又一法寶,像八珍豆腐、老爆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三皮兩(層)餡肉餅、手搟面湯等,皆為小館兒的看家飯菜,真材實料煎炒烹炸,幾乎家家都有“秘訣”,哪怕是簡單的“花毛一體”(花生、毛豆角拼盤)也煮得有滋有味。關鍵還要看菜量,滿滿豎尖兒一大碟,二人倆仨菜,也許還能連吃帶打包。酒足飯飽抹抹嘴贊不絕口:“人家真給東西吃,下回還來!”有的小館兒甚至沒招牌,但老板相信,滿街飄香就是招牌,就會門庭若市。這倒符合買賣道老俗話: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昔日,若不是冬季,多數食客喜歡在店外路邊吃,蕓蕓眾生團團圍坐。嘈雜,是小館兒的另一特點,是人們消閑侃大山、吹牛的地方。曾見戴大金鏈子、大墨鏡的人來吃飯,落座便扯開嗓門:“剛談了八千萬的買賣,得熱鬧熱鬧……”同堂食客沒人把這話當真。小館兒不是擺闊拿架子的地方,放下身段、如家適意才接地氣。
曾經,數不勝數的小館兒是平民百姓、三五知己聚會的好地方,價廉物美讓人感到溫暖。這一點倒貼合舊時津人圖實惠、好熱鬧、隨遇而安的性格。如此一來二去,狗食館兒也成了許多人對這些小館兒的愛稱,不乏嘴饞人橫穿大半個城市慕名趕到哪家,就為嘗一口那里的醋熘土豆絲。如今文明程度與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小館兒越來越規范,有的還一躍成網紅店,往昔那里的煙火氣漸漸化作城市民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