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生活 >

說“座”道“席” 古人有“虛坐盡后,食坐盡前”之規矩

2021-06-09 08:48:12 來源:今晚報

上古時代,沒有凳子椅子之類坐具,人們習慣于席地而坐,即鋪席于地,跪坐其上,臀部壓在腳跟上。這樣的“坐”和“跪”很相近,只是腰肢不伸直罷了。席地而坐的人,在起身之前必先跪,古代稱為“長跪”或“跽”,都是挺直上身而跪,表示莊重和恭敬。如果兩腳和臀部同時著席,兩膝上聳,便稱為“踞”或“踞坐”;如果兩腳再向前伸展,以手著膝,形如簸箕,便稱為“箕踞”或“箕坐”。“踞”和“箕踞”,都是輕慢隨意的態度。到魏晉南北朝之后,高足坐具傳入中原,于是席地而坐漸為垂足坐(坐在椅凳上,雙腳著地)所取代。

“席”是編織成的鋪墊用具,鋪在室內供人坐臥其上。人們登堂入室必先脫鞋,然后席地而坐。席長短不一,長的可坐數人,短的僅坐一人。一般席鋪兩層,鋪在下面用竹篾編織的席叫“筵”,覆在上面用草本植物編織的席叫“席”。“筵”比“席”略長,二者統稱“筵席”。古人飲食宴會都在席上,所以引申出“酒筵”“酒席”等詞。到了近代,“筵席”泛指酒席。

古人坐席十分講究,有“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的規矩——出席宴會發言時應盡量靠后坐一點兒,以避免唾液橫飛;就餐時應盡量靠前坐一點兒,以防止湯汁玷污坐席——既表現對主人的尊重和恭敬,也體現自身的教養。

古人坐席有尊卑高下之分,《史記·項羽本紀》關于“鴻門宴”坐次的記載:“項羽、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羽居于主位,東向坐。南向為上位,坐的是項羽的父輩范增,可見范增在項羽軍中地位之尊。在鴻門宴的坐席中,張良地位最低,故“西向侍”。所謂“侍”,就是在主人一側陪候。

古人席地而坐,故稱坐次、席位為“席”。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筵席詞語,例如舉行宴會或儀式時各就各位,叫“入席”;主人和客人的座位,稱為“主席”“客席”;空著座位等候,叫“虛席”;陪同參加宴會,叫“陪席”;退出宴會,叫“退席”;站起身來暫時離開坐席,叫“避席”;對人表示尊敬,直起身子致意,但兩膝仍著地,叫“膝席”;席間議論過人,使他人相形見絀,叫“奪席”;在交談中移坐向前,湊到別人跟前,叫“前席”;席間不辭而去,叫“逃席”;朋友絕交,叫“割席”等。成語“席上之珍”比喻至美的義理或人才;“席珍待聘”意為懷才待用;“席不暇暖”形容奔走忙碌;“席地幕天”指以地為席,以天為幕,形容胸襟曠達。

現在,雖然人們普遍使用椅凳沙發一類坐具,但仍習用“席”來代表座位。在正式會議場合,有發言權和表決權的參加者為“出席”,有發言權而無表決權的為“列席”,沒到的叫“缺席”。“主席”本指宴會的主人或主持會議的人,后引申為國家、黨派或團體的最高領導職位的名稱。“首席”本指最重要的席位,后引申為職位最高的,如首席執行官等。“末席”是席位中最靠后的,由此有了謙辭“叨陪末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