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生活 >

“不方頭”與方頭 中國人講究“外圓內方”

2021-05-28 08:36:43 來源:今晚報

天津有句土話叫“不方頭”。這句話什么意思?天津人大都能明白。其實,“不方頭”的表述和其字面意思恰好相反,“不方頭”的意思就是“方頭”。比如,天津人會這樣說:“嗨!你還不知道他嗎?他那人辦事不方頭!”就是說,那人是個愣頭青。

中國社會文化講究圓通,這是處世之道。而“方頭”之說,則是與圓相對。中國人講究“外圓內方”,即使有意見、心里憤怒,也不道破,還要笑臉相迎。這是修養,也是本事。

“方頭”,我們可以按照“海綿寶寶”的形象去理解,就是一個四方體的腦袋。做人若如此,那可好不直率,簡直是直到了九十度角。在上世紀80年代,天津方言中流行“棱子”一說,更幽默一點的說成是角鐵。直,而且剛硬如鐵。“棱子”就是“方頭”的意思,不合時宜、不分場合、不能商量、不計后果地為人,只走直線、只拐直角地處世,看似剛直不阿、倔強頑強,實則智商情商都較低。

北宋趙令畤在其著作《侯鯖錄》卷八中已經明確寫道:“今人謂拙直者名方頭。”就是說,在一千年前,就已經有“方頭”這個頗為形象且精準的詞語。那么,這句話流傳至今,為什么又成為“不方頭”了呢?

從宋到元,在元雜劇中,“方頭”前后突然多了一個“不”。關漢卿《錢大尹智勘緋衣夢》中稱:“俺這里有個裴炎,好生方頭不劣。”無名氏《陳州糶米》中稱:“我從來不劣方頭,恰便似火上澆油。我偏和那有勢力的官人每卯酉。”在這里,出現了“方頭不劣”和“不劣方頭”,只是順序顛倒,而文字相同。也在元代,鄭廷玉的《金鳳釵》里說:“見一個方頭不律的人,欺侮一個老年,打扯他跳河。”這里則是“方頭不律。”

“方頭不劣”“不劣方頭”與“方頭不律”,都加了一個“不”。其中,前兩者與當下“不方頭”的用法近似,“不”類似于一個虛詞。而“方頭不律”中的“不”卻是實詞,因為“律”即為規則、法度,而“不律”即有不合常規之意;用天津話講,就是“不著調”的意思。當然,從“方頭不劣”“不劣方頭”與“方頭不律”,如何演變成如今的“不方頭”,還得就教于方家。

“不方頭”是天津方言,但它也是北方方言,使用范圍不局限于天津。其他很多天津方言也是如此。天津方言的音調有獨特的“方言島”現象,但它的文化內涵卻是廣泛的。

關鍵詞: 不方頭 方頭 外圓 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