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生活 >

避免用戶成“大數據殺熟”的“工具人” 須加大處罰力度

2021-04-06 10:44:26 來源:經濟日報

移動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個性化定制服務已成常態,比用戶更“了解”自己的很可能不是本人,而是自己的手機。然而隨之產生的問題也不少,比如大數據殺熟。

說到“大數據殺熟”帶來的困擾,大家顯然并不陌生,有一句網絡流行語可以概括這一問題,即“你正在被做成表”(you are being watched,原意為“你正在被監視”)。前不久,復旦大學教授孫金云帶領團隊做的一項有關“手機打車軟件打車”的調研就證明了用戶被手機應用平臺“監視”這一現象:蘋果機主更容易被專車、優享這類更貴車型接單;如果不是蘋果手機,則手機越貴,越容易被更貴車型接單。

早期的“大數據殺熟”,依靠的是算法的簡單判斷,比較典型的場景是“新用戶打折”“熟客賣高價”等。而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運用,算法快速迭代,“殺熟”方式全面升級,轉向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全方位收集。比如,平臺會根據消費者使用的手機型號等個人信息匹配相關的產品、廣告或者是不同的優惠券。上述孫金云教授調研中證實的現象,就屬于“升級”后的“殺熟”方式。

在很多應用場景下,用戶為了“圖省事”或出于對平臺的信任,往往會接受默認的個人信息收集選項,但這并不能成為平臺對用戶“殺熟”的借口。平臺正當、合理、必要地收集和使用數據,通常能為用戶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然而算法權力一旦被濫用,平臺基于帶有“歧視性”的算法來匹配產品或是調整價格,便會構成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侵害,用戶也會淪為被大數據掌控的“透明人”“工具人”。

那么,大數據時代,如何避免用戶被“做成表”?如何讓算法更好地服務于人,而非將人“工具化”呢?

針對侵犯用戶隱私權的手機應用運營平臺,監管部門必須加大處罰力度,提高其違規成本,該整治的要及時整治,對拒不接受整改的要堅決下架,這樣才能讓處罰真正見到實效。此外,移動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幾百萬款App仍在不斷更新迭代,監管層面還要及時轉變治理思路,跟進市場最新動態,提高技術檢測能力,實現監管前置,以有效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維護消費者正當權益。

去年,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四部門聯合啟動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制定印發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今年2月7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制定發布了《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指南》。這些規范從不同層面為遏制“大數據殺熟”提供依據,同時也警示平臺運營商,在愈發細化完善的政策法規面前,再高明的技術應用也不可能逃避監管野蠻生長。

值得注意的是,治理大數據殺熟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除了政策發力,還要有企業協力。這就需要平臺在算法推薦邏輯的設計中,著重考慮用戶體驗、用戶權益等因素,提升手機應用的透明度,以消除人們對互聯網算法、大數據的誤解。其實,作為手機應用運營平臺,與其煞費苦心地違規收集個人信息,不如多在技術研發、產品優化和內容管理上下功夫。平臺如果不加約束繼續“殺熟”,只會遭到用戶拋棄。須知,違規侵權可能獲取一時之利,而只有用誠意和實力吸引用戶、留住用戶,才是長遠發展之道。(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關鍵詞: 大數據 殺熟 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