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生活 >

建議禁止未成年人玩“成年人的游戲”?你怎么看?

2021-03-11 08:54:32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今年春節期間,有一件事情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建湖縣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魯曼很憂心。

一位朋友找到她,告訴她一件煩心事。“我兒子天天纏著我要’98K’玩具,還要’三級包’,后來才知道是一款《和平精英》游戲里面的道具。”朋友對魯曼說,“可是我兒子才6歲。”

其實,魯曼對網絡游戲并不陌生。從2019年起,她每年都會就未成年人沉溺網絡游戲現象提出建議。她曾建議采用“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從技術上為青少年玩游戲設置相應的規范。目前大部分游戲廠商都號稱做了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

例如,騰訊公司公開發布消息稱,網絡游戲采用防沉迷系統,讓未成年人無法依賴長時間的在線來獲得游戲內個人能力的增長、報償值的增加,有效控制未成年人使用者的在線時間。

截至2020年12月,我國應用市場上游戲類APP達88.7萬款,占全部APP數量的25.7%。也就是說,我國應用市場上每4款APP,就有一款是游戲類APP。目前,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其中19歲及以下網民占比16.6%,約1.64億人,10歲以下網民占比3.1%。

“如今看來,’人臉識別’等防沉迷系統依舊有漏洞可鉆。”魯曼說,按照游戲公司防沉迷介紹,累計游戲時間超過5小時才為不健康時間,休息一段時間后不健康時間即可“清零”。換句話說,從0點開始玩,至當天24時,最多可以玩14個小時游戲。“防沉迷系統并不能很好地防止未成年人過度游戲。”一些網絡游戲雖然設置有人臉識別彈窗,但“拒絕驗證”了幾次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用戶再也沒碰到過人臉識別彈窗。

此外,魯曼發現,不少老師、家長都有類似困惑。他們紛紛表示,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保護政策,但這些政策落地很難。未成年人沉溺于“成年人的游戲”等問題依舊得不到明顯改善。

魯曼指出,“成年人的游戲”主要是指通過買裝備等手段,誘導未成年人進行超過其能力的大額充值的網絡游戲。“這些充值一般都不是幾十幾百,甚至是成千上萬。對一些家庭來說,這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魯曼強調,許多游戲并不是有助于學習的益智游戲,更多的是“一槍爆頭”等“刺激游戲”,這些游戲大多摻雜著血腥和暴力。有暴力傾向的網絡游戲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極大影響。“許多游戲中都有’用刀殺一下,游戲角色就死了’等類似的情形。更可怕的是,這些’死亡角色’在進行充值后依舊可以’復活’。”

“這會不會對青少年產生一種誤導呢?讓他們覺得生命是很隨便的事情。”魯曼說,在這些游戲的影響下,部分青少年對生命并不很珍惜。這可能會導致當遇到挫折、失敗時,他們會選擇“從頭再來一次”。

魯曼指出,但類似“復活”只在網絡游戲中才能出現的虛擬現象,現實生活當中,生命十分寶貴,根本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成年人能夠理解,未成年人能夠理解這樣深刻的生命的意義嗎?所以說,這種游戲讓孩子們來接觸,我覺得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犯罪。”

讓魯曼十分心痛的是,這些現象在生活中已不算是“冷門話題”。部分青少年選擇自殺,或是在與父母發生沖突后跳樓自殺,大多離不開暴力游戲的影響。更有甚者,在上學期間,未成年人在課堂上玩手機。老師沒收手機,這些學生就以跳樓等自殺自殘行為威脅老師。

此前,江蘇泗洪縣未成年人“刷禮物”花掉家中40余萬元積蓄的新聞也引起了魯曼關注。“這不得不引發我們深思。”魯曼說,如何才能讓未成年人擺脫不良游戲的“魔爪”,擁抱美好的童年和人生應該成為全社會重點關注的話題。

對此,魯曼將幾年來所提出的讓未成年人不玩游戲、少玩游戲的建議進行總結和歸納,這次來到全國兩會,準備提交一個議案,希望能上升到法律法規的層面。“希望政府及相關部門、游戲廠家、學校、家長可以聯合起來,形成立體化的監督體系,讓未成年人遠離網游。”(左智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關鍵詞: 未成年人 成年人 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