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關于安徽巢湖市“一分為三”的說法終于通過官方的正式宣布得以確認。
歷史上,巢湖一直處于分分拆拆的狀態,其區域規劃并不穩定。直到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安徽省政府批復撤銷巢湖地區及縣級巢湖市,設立地級巢湖市,轄原巢湖地區的無為縣、廬江縣、含山縣、和縣和新設立的居巢區,實行市領導縣、區體制。
而12年剛剛過去,年輕的巢湖市再度被“一分為三”。
早在2002年,安徽省兩會上就有代表提出拆分巢湖的議案,以后每年都會有這樣的議案。2004年安徽省民政廳就開始組織專家,研究這個課題。但是安徽省并沒有地級市區劃調整的權力,所以只能停留在調研階段。直到2007年,有代表在全國兩會上提出這個議案后,被全國人大受理并交民政部研究,才真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但是時機并未成熟。
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安徽視察時,提出合肥要參與泛長三角一體化,區域發展分工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不斷加強同兄弟省份的橫向經濟聯合和協作。之后,安徽開始著力打造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范區,與長三角經濟區對接。2010年1月,國家正式批準該示范區成為國家戰略。這個時候適時提出行政區劃調整就水到渠成了。
今年5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提出調整方案,7月14日,安徽省已收到國務院《關于同意安徽省撤銷地級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
據報道,參與安徽行政區劃調整課題組研究的權威專家、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程必定先生表示:“1999年撤銷巢湖地區成立巢湖市,這是當時全國范圍的一次調整,其實就是一個文件讓巢湖地區變成巢湖市了。”程老表示,其實巢湖夾在合肥與蕪湖兩個相對強勢的城市之間,它的發展空間受到很大的壓制。同時它還制約了合肥向南發展的空間。
對此,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院長范和生教授也持同樣觀點,“我是巢湖人,工作生活在合肥,當初立市的時候,我也提出過反對意見,巢湖一直以來其實就是一個縣城,下面幾個縣都是依托臨近的經濟發達城市發展,廬江依托合肥,和縣、含山依托馬鞍山,無為依托蕪湖,都是相對獨立于巢湖在發展,并沒有形成整體的合力,所以一直發展不起來,拆分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早在50年代,雖然當時合肥離巢湖還有好幾十公里的距離,當時德國專家幫助合肥作的城市發展規劃,就建議合肥向巢湖方向發展。
“區劃調整后,不僅是合肥,蕪湖、馬鞍山也受益匪淺,三市連成一片,所形成的集群效應能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從而加快安徽真正融入長三角的步伐,甚至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與合作。”程必定告訴記者,安徽沿江城市帶(又稱為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近。同時,經濟互補性強、聯系緊密。該城市帶可作為長三角地區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交通物流配套基地、旅游休閑基地和高素質勞動力供應基地。此外,長三角向泛長三角腹地擴展,第一站就是向安徽拓展,而皖江城市帶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