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8日報道 據俄羅斯《觀點報》網站9月4日報道,俄羅斯空天軍的蘇-34殲擊轟炸機不久前首次被用作“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的運載工具。《觀點報》分析了這樣的創新將帶來哪些改變。
報道稱,俄羅斯蘇-34殲擊轟炸機在烏克蘭特別行動中首次使用了“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此前,只有加裝專用設備的米格-31K截擊機和圖-22M3戰略轟炸機用于這一目的。塔斯社援引國防部消息人士的話報道了這一消息。完成這項任務的飛行員獲得國家獎勵。
俄羅斯專家界對蘇-34成為發射高超音速武器的新平臺給予了積極評價。這種飛機與米格-31K相比有自己的優勢,有助于擴展“匕首”的使用方式。
(相關資料圖)
俄羅斯軍事科學院通訊院士亞歷山大·巴爾托什說:“米格-31是一種高速截擊機,主要用途是與敵機作戰。后來,這種飛機被改裝來執行其他類型任務,包括發射‘匕首’導彈。用它發射‘匕首’的局限在于,俄軍擁有這種飛機的數量較少。而蘇-34是更為普及的飛機。此外,蘇-34從一開始就被用于打擊地面目標。這使蘇-34成為有前景的‘匕首’載具。現在就可以預見,俄軍將在特別行動區用高超音速武器對烏軍目標實施更頻繁的打擊。”
“電報”平臺的軍人觀察頻道指出:“運載工具無非是把殺傷武器送到打擊目標的平臺。‘匕首’的出現源于把‘伊斯坎德爾’導彈放進航空載具的想法。這帶來一系列優勢:殺傷半徑延長、使用靈活性增強、發動機重量減輕和導彈燃料減少導致戰斗部增加。”
該頻道專家指出:“烏克蘭沖突暴露了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擁有足夠數量的攻擊武器是不夠的,還要有適當數量的運載工具。這些載具的理想狀況是:一、至少相對便宜;二、易于生產;三、適用范圍廣,能夠使用不同的殺傷武器。”
報道認為,米格-31就像過氣的模特。這種老式飛機的制造和維護極其昂貴,作戰半徑小且操控復雜,將殺傷武器(“匕首”導彈)運到發射前沿根本不是它的設計用途。
軍人觀察頻道的專家指出:“蘇-34當然不是完美的平臺,但在許多參數上遠遠優于米格-31。蘇-34目前正在批量生產,產量已經超過100架。這是現有唯一能達到發射‘匕首’所需速度的現代化殲擊轟炸機。它從一開始就設計了重型導彈掛點,只需進行最低程度的技術改造就能使用‘匕首’。再加上機組人員的戰斗訓練。”
俄羅斯功勛軍事飛行員弗拉基米爾·波波夫少將說:“空天軍擁有的蘇-34多于改裝版米格-31,這使得我們能更加頻繁地實施導彈打擊。重要的是,軍工業能滿足軍隊日益增長的需求。”
這位將軍說:“不過,蘇-34有一個缺點,它的最高速度低于米格-31。相應地,發射‘匕首’就需要更多能量,以達到必要的飛行速度。這意味著,它的作戰半徑更小。但這不是一個關鍵問題,可以通過分配目標來解決。粗略地說,蘇-34將負責近程打擊,米格-31可用于遠程目標。至于大規模發射導彈,則使用圖-22M3。”(編譯/胡麗雯、賀穎駿)
責編:海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