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資訊 >

全方位比較:Apple Vision Pro VS Meta Quest3 除了價格還有哪些區別? 聚看點

2023-06-24 05:45:37 來源:維科號

七年磨一劍!如今iPhone制造商蘋果終于也加入了頭戴式設備陣營,邁出了進軍MR混合現實領域的第一步:推出了與其現有移動設備和Mac完全不同的全新平臺——Apple Vision Pro。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XR行業的先行者和領頭羊,馬克·扎克伯格的Meta公司已經開始與蘋果展開了競爭。在蘋果WWDC23開發者大會前幾天,Meta就曾試圖通過發布Meta Quest 3搶風頭。

只不過,從目前Youtube上宣稱視頻的播放量來看(120w與5000w),雙方產品的受關注程度相差甚遠。

蘋果發布會過后,扎克伯格向員工表示,Vision Pro展示的功能Meta早就都“探索過”。他同時還指出,蘋果對未來空間計算的愿景就是反復展示讓人們獨自坐在沙發上的場景,這不是“我想要的未來”。

扎克伯格說:“兩家公司在價值觀和愿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與蘋果的定位完全不同。”

正如扎克伯格所說,蘋果Vision Pro與Meta現有的Quest系列頭顯相比,不僅在硬件上有所不同,在理念上也有很大區別。

Apple vs Meta – 設計理念

從外觀上看,Vision Pro似乎是一款非常高檔的設備,三維夾層玻璃附著在有航空材質感的鋁合金框架上,外觀順滑;光密封處使用的是柔軟的紡織品,頭帶后設置的松緊調節旋鈕與整體風格保持了一致;這些都是蘋果設計語言非常鮮明的標志性元素。

相比蘋果的高端路線,Meta選擇的是平民化道路,在打造更多功能的同時,努力讓產品保持在較低的價格水平。或者說,至少是消費者可以承受的價格。

Meta Quest Pro舉例,該產品的面罩是塑料結構,很大,繞著頭部連接到你的后腦勺。可以理解,Meta選用塑料材質是為了幫產品減重,也確實做到了。但弊端是,塑料往往給人一種廉價感。

Meta Quest 2和即將發售的Quest 3更是完全拋棄了閃亮的玻璃感外觀。因為很明顯,除了裝傳感器外,Meta Quest Pro的閃亮面罩并沒有什么實用價值。對于一款低成本的消費級產品來說,確實也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東西。

Quest Pro的電池位置在用戶頭部后的元件中,它起到了平衡作用,但并沒有減輕整體重量。而Quest 2和Quest 3將電池嵌入了頭顯主體部分,長時間佩戴或許會給用戶造成向前傾斜的感覺。不過,蘋果的一貫做法也是會把電池直接嵌入到產品上。

但是Vision Pro卻一反常態,把電池設計成一個捆綁配件,把電池放在了用戶口袋里。因為該設備已經使用了玻璃和鋁,再把電池嵌入進來這可能會引起不適,并加重本已很重的設備,于是蘋果也是被迫把電池放在其他地方。

電池外置并不優雅,這件事一開始就沒必要搞得這么復雜。但或許,電池外置也可能成為未來頭戴式設備的發展方向。很多人猜測,蘋果可能會專門為此推出電池專用的皮套之類,好讓你再花點錢讓自己看起來沒那么“傻”。

Apple vs Meta – 顯示系統

各類科技產品只要是新一代,或者價格更貴的,一般都會擁有更好的顯示系統,頭顯基本也是如此。

Meta Quest Pro的顯示規格是兩塊LCD面板,每眼的分辨率為1,800 x 1,920像素,帶有用來改善圖像的局部背光調節功能,采用定制的Pancake鏡片。只不過,這個分辨率與Quest 2幾乎差不多,Quest 2的LCD顯示屏每眼的分辨率為1832 × 1920。

蘋果沒有透露其內部顯示系統的太多細節,只是說每只眼睛都使用了micro-OLED,單眼超4K清晰度,總像素超2300萬。

Micro-OLED給Vision Pro帶來了巨大的優勢,因為OLED每個像素都是自己發光的,這樣就不需要背光了,而且比LCD像素質量更好。至于分辨率,2300萬像素相當于每只眼睛1150萬像素。考慮到4K電視大約是800萬像素,每只眼睛1150萬像素顯然要高得多。

超清的分辨率意味著紗窗效應等問題可以大大減輕,而清晰的視覺效果可以大幅增加用戶的沉浸感。并且,蘋果還有更多東西。

(紗窗效應:因VR設備像素不足,用戶會直接看到像素點,就像隔著紗窗在看東西)

Vision Pro的外部是一塊更大的OLED屏,利用空間計算技術和數字孿生,可讓別人能夠看到用戶的眼睛,也能看到他們在看哪。這是個非常有創意的功能,相比其他設備,這種體驗更加具象化了“MR混合現實”的概念。

Apple vs Meta – 感應環境

為了正常工作,現在的VR/MR頭顯都配備有很多外部傳感器和攝像頭,用于捕獲房間環境,在某些情況下還需要捕獲用戶的身體。這一點上,兩家公司的設備有很多技術交叉,但同時也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低成本的Meta Quest 2有幾個小傳感器,可以捕捉環境以及用戶的手指。控制器嵌入了紅外LED,幫助它們在虛擬世界中保持正確的位置。但是,它無法為提供標準的AR視圖,因為其展現的環境透視圖都是灰色的,體驗并不好。

Quest Pro有所改進,使用了高分辨率彩色攝像頭,還加上了眼睛和面部追蹤傳感器,主要用于生成虛擬化身。只不過,整體體驗也非常一般。

Vision Pro走了類似的路線,但做的更好。它內置一對高分辨率攝像頭來提供主圖像,其余的傳感器則用于包括頭部、手部追蹤以及創建實時3D地圖。并配備了一個前置TrueDepth攝像頭,同時還有激光雷達掃描儀和紅外泛光。

蘋果在隱藏傳感器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兩個用于跟蹤手部的面向地面,其余大部分傳感器都隱藏在前玻璃面罩下面。頭顯內部LED和紅外攝像頭環繞著每只眼睛,用于投射和讀取不可見的光模式,提供眼球追蹤功能。

為了處理如此龐大的信息量,Vision Pro使用了雙芯片。M2用于處理渲染和應用程序,新R1芯片處理來自相機、傳感器和麥克風等的輸入數據。據悉,雙芯片齊頭并進,可將輸入延遲降至12毫秒。

在數據處理方面,Meta把活交給了高通,而不是自己解決。現在暫時還無法直接比較驍龍XR2芯片與蘋果雙芯片哪個解決方案更好。因為Vision Pro要提供各方面都是頂配的VR/MR體驗,所以也確實需要更多的芯片。

Apple vs Meta – 交互

兩家公司頭顯產品的另一大差異在于交互方式。Meta Quest 2和Quest Pro主要使用手柄控制器,同時也支持純手勢操控。而蘋果Vision Pro完全放棄了控制器,采用的手勢、眼動追蹤和語音操控結合的方式,用戶眼睛注視界面元素,再通過手勢即可迅速確認并實現交互。

相比之下,手勢加眼追的操作方式更方便、直觀,因為你不需要考慮該按什么按鈕或者怎么操作,只要看,然后動動手指就行,就像你平時用手機的時候一樣。

兩種設備都支持在環境視圖和主應用程序之間的AR/VR視覺切換,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查看或者屏蔽周圍環境,但蘋果做的更精細。

Apple vs Meta – 混合現實

在AR模式中,用戶也不一定能很好地看到外部世界。查看周圍環境是個必不可少的功能,可以保障用戶的人身安全,也可以跟周圍的人打交道。

以Mac電腦為例。Quest和Vision Pro都可以連接到Mac,但它們的操作方式各不相同。Quest需要依賴于一個服務器應用在Mac上運行,由于技術上的限制,這個功能也會有一些局限,比如,Quest 2 的Horizon Workrooms主要是將Mac顯示器呈現在一個類似卡通的環境中,而不是現實世界。并且用戶很難與周圍環境互動,因為要么看不到旁邊,要么旁邊會被粒狀的AR窗口擋住。總之,這會讓用戶非常清楚的意識到自己正在使用電腦,而頭顯只不過是把電腦屏幕放在了眼前。

蘋果的解決方案采用的是高清質量AR視圖,不刻意去看甚至看不出畫面的顆粒。用戶隨時可以查看周邊環境,看到旁邊桌上的擺設,或者帶著頭顯找東西。

Quest 2的AR模式是一個顆粒狀的灰度世界,用戶根本無法準確查看周圍環境。Quest Pro的攝像頭質量更好,于是這方面表現有所提升。但如果不考慮應用的話,Vision Pro的3D地圖系統應該能提供更好的標準視圖,讓用戶更好地感知周圍的世界。

看到跟被看到是不一樣的,這就引入了另一個涉及其他人的問題。傳統的AR眼睛可以讓用戶直接看到周圍的環境,也能看到其他人。但除非對方主動打招呼,否則別人不一定知道用戶在看哪里。蘋果Vision Pro 的EyeSight功能針對這個問題給出的解決方案。它可以給用戶周邊的人提供可見的反饋。通過Persona呈現用戶眼睛的數字版,再結合眼球追蹤來顯示他們的視線所在,這個外部顯示器至少可以讓周圍的人意識到用戶知道他們在那里。

蘋果還為用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隱私,因為當用戶專注于應用程序而不是環境時,Vision Pro就會顯示出一些模式。但是,一旦使用者再次關注周圍環境,眼睛就會再次出現在屏幕上。

這個向外界展現眼睛的功能看起來無足輕重,但它實際上對在公共場合使用Vision Pro至關重要。

對其他人來說,Vision Pro的佩戴者就不再是一個對外部世界視而不見的人了。有了這個功能,大家就知道Vision Pro用戶對外在環境是有感知的,而不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與扎克伯格的評論不同,Vision Pro不僅可以讓用戶離開座位,好好利用周圍的環境,這個數字眼睛功能還可以讓非Vision Pro更好地與Vision Pro用戶共同協作。這讓Apple Vision Pro具備了與人溝通的功能,而Meta Quest目前暫時做不到這點。

Apple vs Meta – 應用與游戲

在視頻通話中,用戶一般都會希望呈現出自己不佩戴頭顯的樣子。所以對此,Meta用虛擬化身來解決,看起來確實蠻有趣,但別人看不到你的真實樣貌,有些生硬。

蘋果另辟蹊徑,用Persona前置攝像頭TrueDepth對用戶面部進行的數字再現。一旦制作完成,Persona就會以逼真的形式呈現出用戶形象,包括眼睛、手和頭部。這不是卡通虛擬化身,而更像是一個數字人。

至于是“卡通虛擬化身”好,還是“本人的數字人”好,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應用方面,眾所周知,VR游戲是當下頭戴式虛擬現實設備最主要的應用途徑之一。Meta Quest系列產品主打游戲領域,已被玩家所認可。但很奇怪,對于如此重要的市場,Vision Pro卻似乎并沒有很重視。

蘋果聲明,iPad應用可以用很便捷的方式轉換到Vision Pro上。由此可以預見,第三方開發者最終可能會為Vision Pro開發大量應用,其中當然包括很多游戲。

但至少就目前而言,蘋果這款頭顯的應用似乎更商務化,尤其是在涉及到與他人合作的時候。

鹿死誰手,尚不可知

公平地說,因為關于蘋果Vision Pro的數據太少,所以這兩家公司產品孰優孰劣實際無法判斷。這兩款產品就像在一個小水池里的兩條小魚,它們長得不一樣,體格不一樣,游泳的方式也不一樣,但卻要為了生存相互爭搶食物。

在某種程度上,蘋果Vision Pro顯然處于技術領先地位,但并沒有太多獨創的內容。大多不過是通過堆料讓產品的各項功能都達到了業內“頂配”水平罷了。

對Meta來說,也具備自己的優勢:在XR領域探索多年,經驗豐富。跟VR用戶進行過大量的實際接觸,了解用戶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最重要的是,盡管蘋果站在了Meta肩膀上,但VisionPro賣的太貴了,必然導致大部分人只能望洋興嘆。

據消息稱,蘋果正在開發下一款“低價”頭顯,價格應該會比3499美元的Vision Pro更加親民。但比之499美元起的Quest3,蘋果依然不會有價格方面的優勢。

總而言之,蘋果所做的一切表明表明了進軍XR的態度,這也可能迫使Meta、Pico等其他頭顯領域的競爭對手們提高自身水平,為整個行業帶來利好。

本文譯自:

https://appleinsider.com/inside/apple-vision-pro/vs/apple-vision-pro-vs-meta-quest-heatsets---how-the-approaches-compare

編譯/R星人

(文中未標注的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