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為新能源車在各大排行榜中碾壓燃油車已成定勢,那么有一款車將顛覆你的認知。
據乘聯會數據統計,日產軒逸在今年5月銷量為35396輛,反超比亞迪秦PLUS DM-i,再次登頂銷冠。
(資料圖)
綠牌政策、購置稅補貼、順應發展趨勢,以比亞迪秦PLUS DM-i為代表的新能源車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為什么還有人會買日產軒逸呢?
在10萬以內的價格區間,價格的高低對選購決策的影響非常大。
目前,軒逸經典的起售價在終端優惠后已下探至7.26萬元,落地8萬5左右。即使比亞迪秦PLUS DM-i推出冠軍版來降低購入門檻,但是9.98萬元的起售價仍不比日產軒逸來得實惠。
值得注意的是,軒逸經典和新軒逸同時在售,根據以往規律以及目前的車源庫存看,軒逸經典銷量占比應該在五成以上。所以當前軒逸經典的大幅終端優惠可以看作是車型的變相降價,日產正用放低身段的方式來挽回市場。
從銷量看,這招奏效了。
當前,新能源車的滲透率越來越高,消費者對其的熱情空前高漲,這時,我們更應該回歸理性。因為大家的行駛里程不同、使用環境不同,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新能源車。
一方面,部分消費者可能年均行駛里程也就幾千公里,對于這部分人來說,買新能源車并不劃算。同時,充電樁的普及程度遠不敵加油站,在城區充電補能會稍微好一些,但是在鄉鎮可能就十分麻煩。
另一方面,新能源車需要經常使用,長時間停著不用就容易造成動力電池損壞,而燃油車就不存在這種情況。
如果你需要長時間外出務工或者出差的話,那么就不太適合新能源車。比如近期就有一輛極氪001因車主出差兩個月未使用,電池就損壞了。
再一方面,新能源車對維修保養的要求高于燃油車,且維修人員需具備低壓電工證等資質,所以維修保養的話就必須前往4S店,那么將會讓偏遠地區的車主十分不便。
舉個例子,鄉鎮用戶維修保養比亞迪秦PLUS DM-i可能要去遠在幾百公里外的市中心4S店。但是日產軒逸的車主在這方面就會很方便,這款車在國內的保有量大,維修成熟度也高,車主基本可以在附近保養,鎮上的修理工也能查看車輛是否漏油以及進行更換機油等常規操作。
同時,日產軒逸從2006在我國開售,經過了幾百萬車主的檢驗,在質量穩定性上更讓人放心。
從使用成本看,新能源車也并不一定優于燃油車。
比如軒逸經典優惠后再加上購置稅與秦PLUS DM-i的價差為1.8萬元左右。據小熊眾測油耗數據統計,在不考慮充電的情況下,兩者每百公里的油耗差距大概為2L,那么1.8萬的購車差價需要跑10萬公里以上才能回本。
當然,比亞迪秦PLUS DM-i有了電機的加持,在動力性能以及靜謐性上都更勝一籌,不過在這個價格區間內,又有多少人會用近兩萬的價差換一個行駛質感呢?
所以,行駛公里數不多和居住在鄉鎮的消費者并不適合新能源,反而買燃油車更適合,這也是為何軒逸在如今仍后勁十足的一大原因。
拋開新能源不談,日產軒逸能在市場中縱橫多年自然離不開自身擁有的高產品力。
而高產品力來自日產巧妙的處理方式:在有限的價格內,精準規避短板,并放大長板。
一是動力組合切合目標用戶需求。日產軒逸搭載1.6L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CVT無級變速箱的組合。
日產軒逸規避了三缸、渦輪增壓、干式雙離合這3個10萬級家轎用戶談虎色變的名詞。
別克英朗就是個例子,在推出三缸機版本后,當年銷量大幅下滑,足以可見國人對三缸機的嫌棄。
當然,這樣的組合讓日產軒逸的動力相比以1.4T發動機為主的大眾朗逸和1.2T發動機為主的豐田卡羅拉顯得佛系很多,不過卻正好滿足了國人對家用車省油、不容易壞的需求。據車主真實測試數據來看,日產軒逸的油耗保持在每百公里6L左右。
此外,日產軒逸所搭載的CVT變速箱也能夠帶來更為平順的操作體驗,像大眾朗逸的干式雙離合變速箱在擁堵路段時的表現就沒有CVT來得好。此前,大眾多款車型還因7速干式雙離合變速器的故障被多次召回,這當然會增加消費者的擔憂,不過日產軒逸就沒有這種煩惱。
二是乘坐舒適性更好。日產素來有“沙發廠”的稱號,這點在軒逸車型上也有所體現。同時相比同級車型,日產軒逸的后排以及后備廂空間都更優異。
三是保有量大。迄今為止,日產軒逸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突破了500萬輛,這就意味著在配件價格以及維修便利性上都比其他燃油車更有優勢。保有量大也意味著保值率更高,數據顯示,軒逸的1年和5年的保值率分別為83%和45%,遠高于同級車型保值率。
此外,日產軒逸已歷經了多次改款,就算有小毛病也已經在改款中被優化,所以能夠保證較高的品質。
總的來看,日產軒逸雖然動力較為佛系,但是在10萬級家轎用戶更為關心的空間、油耗、平順性和保值率上都比同級車更好。并且作為合資車中的佼佼者,日產多年來在華的口碑有目共睹,所以軒逸能夠長盛不衰,蟬聯多年銷冠。
當新能源車型大行其道時,合資燃油車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比亞迪秦PLUS DM-i很強,不過軒逸也很強,因此兩方能在頭把交椅上斗得有來有回。
燃油車、新能源車競爭越發激烈,兩方博弈下,售價均不斷下探,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消費者,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