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泉州晚報》
第3版刊發文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惠安:“以地為紙”
描繪發展“點睛之筆”》
全文如下
惠安:“以地為紙”
描繪發展“點睛之筆”
(2023年6月22日《泉州晚報》第3版)
今年以來,惠安緊抓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開展的契機,以全局思維系統謀劃,以國土空間規劃成果為基礎,充分挖掘地域特性和資源稟賦,開展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等,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新模式,進一步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書寫土地綜合整治靚麗答卷。
惠安紫山鎮官溪村集中開展山、水、林、田、村綜合整治,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秀美鄉村。(惠安縣委宣傳部供圖)
全域動起來
五大整治單元迸發新活力
在小岞生活藝術島環島藝術慢道起點公園,今年1月剛剛落成的“海之子”雕塑,與周圍的藍天、碧海、沙灘相得益彰。“海之子”雕塑由當代藝術家、雕塑家陳文令設計,是其“紅孩兒”系列作品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希望通過雕塑展現出的樂觀喜氣、表情洋溢的少年氣息,喚起人們對童真無邪的美好回望和眷戀。
這個巨大“海之子”為小岞生活藝術島環島藝術慢道項目添彩增輝。據了解,該項目由惠安文旅集團負責投資建設,總投資1.3億元,其中慢道節點起點公園用地面積10.59畝,以“海之子”雕塑為中心,通過藝術介入、空間活化、藝術標識等方式,提升周邊環境配套的藝術主題廣場,展現小岞濱海風情,增強慢道的藝術特性。
小岞生活藝術島環島藝術慢道項目規劃圖(惠安小岞鎮供圖)
海灘、礁石、漁村、鹽田、惠女……作為泉州市陸域最東極的惠安小岞,擁有得天獨厚的濱海景致和人文資源,這里正全力打造“生活藝術島”,編制藝術生活夢,而這是惠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一部分。
“目前,惠安縣結合整治現狀基本情況,明確全域全要素整治目標,全縣共劃定5個整治單元和6類整治重點。”惠安縣自然資源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5個整治單元包括了以紫山鎮、黃塘鎮為單元的“生態新城”定位的整治,以山霞鎮、崇武鎮為單元的“濱海印記”,以輞川鎮、螺陽鎮、螺城鎮為單元的“現代都市”,以東橋鎮、東嶺鎮、涂寨鎮為單元的“港產城灣”,以凈峰鎮、小岞鎮為單元的“藝術半島”等整治定位,囊括了全縣12個鎮,全域實施各有風格的專項規劃,并以國土空間規劃成果為基礎,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自住小區、工業園區、生態廊道、水利建設、藍色海灣等專項規劃整合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
6類整治重點涉及農用地整治、村莊整治、生態保護修復、工業用地整治、城鎮低效用地整治、歷史遺留用地分類處置等。同時,實施“N”個整治片區重點策劃,打造官溪鄉村振興、黃塘田園綜合體、崇武古城活化等N個重點片區整治示范項目。
據了解,惠安堅持繪制規劃實施“一張圖”,全域全要素總動員,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依據,構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縣專項規劃—單元實施方案—項目工程設計”的規劃傳導體系和“分區指引、單元實施、項目支撐”的實施路徑,切實推進土地綜合整治。
耕地連成片
“政企銀”模式構建實施新路徑
初夏,航拍黃塘鎮松溪村,廣袤的田野綠意盎然,阡陌縱橫,一塊塊緊密相連的農田向遠處延伸,風景秀美如畫。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當下,惠安持續推進黃塘溪沿線土地承包經營權集中流轉,目前已流轉土地3300畝,引進了盛豐、沃田兩家經營大戶進行規模化經營,并在該片區率先試行“兩稻兩菜”新型糧菜輪作模式,實現糧菜雙贏、穩產增收,預計畝產值最高可達5萬元。
惠安試行“兩稻兩菜”新型糧菜輪作模式(惠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惠安縣受農村土地權屬分割影響,耕地碎片化明顯,人均耕地不到0.2畝,缺乏集中統一流轉,規模化經營程度較低,耕地拋荒及耕地非糧化情況日趨嚴重。為此,惠安縣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為契機,結合土地資源利用特點,創新“政企銀”模式,扎實推進工作開展。
據介紹,“政企銀”模式,指地方政府授權國有企業作為全域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主體,全面負責項目的投資、征收補償、工程建設、運營管護等工作;同時地方政府負責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及指標分配機制來支撐項目的落地實施;國有企業獲得銀行授信,取得信貸支持,獲得項目建設的資金;銀行通過貸款,獲得固定投資回報收益。
以黃塘—紫山試點單元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整治項目為例,在“政企銀”模式推動下,以惠安文旅集團為實施主體,農發行提供金融支持,政府負責項目行政審批、監督等,引進農業大戶進行統一經營。其中,黃塘鎮松溪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示范點,農發行提供授信資金3.8億元。
通過“政企銀”模式,惠安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連片整治,預計在全縣范圍內建成形成12個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片區。同時,實行林地置換、低效園地開發、土地平整等,全縣預計可新增耕地3.2萬畝,實現“小田變大田”,改變傳統的以農戶為主體的“小農”模式,結合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實踐經驗,全面促進村集體和村民增收。
政策再探索
城鄉發展擘畫新藍圖
“土地者,民之本也”。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事關長遠、牽動全局,只有拓寬視野,創新思路,統籌推進,才能實現“政府得土地、農民得實惠、城鄉得發展”。
眼下,針對林地置換,惠安還在探索平原林地與山坡農用地(非林地)、未利用地空間置換。針對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惠安探索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城鎮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村建設用地規模增減掛鉤機制。
在東嶺鎮許山頭村東堡自然村,兩棟八層高的樓宇拔地而起。“通過建設農村自住小區,安置戶數增加了3—4倍,土地集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了。”許山頭村相關負責人介紹。
惠安東嶺鎮許山頭村自住小區(陳小陽攝)
以搬遷村落、零星宅基地及鄉村低效產業用地整治為重點,根據村莊建設用地緊張及空心村土地閑置并存的特點,惠安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實行自住小區建設,通過盤活村莊閑置用地,解決村民住房問題,改善人居環境。
“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政策與自住小區相結合,對布局零散、老舊房屋進行有償退出,采取本村安置、鎮區安置及貨幣補償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安置,通過拆舊結余指標交易實現資金反哺農村,也促進城鄉建設用地格局進一步優化。”惠安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以解決生態功能退化、促進生態品質提升為重點,惠安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探索集體林經營權流轉國有企業行為,調動國有資本參與林業經營建設積極性,流轉林地10萬畝,構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徑;開展2389畝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實現廢棄礦山土地資源再利用;實施1473畝海岸帶生態修復,生態、減災協同增效,構建更具韌性的海岸帶綜合防護體系;推進2559畝水域綜合治理,促進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水安全提升、營造特色景觀、構建游憩系統,構建連續完整、通山達海的生態保護格局。
來源 | 泉州晚報
編輯 | 陳楨宇
責編 | 楊鎮堂
審核 | 林書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