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讀創 / 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魏沛娜
情緒通過心率等生理數據采集設備記錄并計算出來,觀眾可以與池塘中的水“交談”,“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的詩情畫意在現實中隨時實現……6月21日上午,“超元域——費俊科幻藝術展”在南科大文博中心開幕。此次展覽既是科學、人文與藝術的碰撞,也是南科大聯動社會各界力量,打造“科學?科普?科幻”品牌的一次生動實踐。展覽將持續至10月16日。
費俊,曾就讀于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電子綜合藝術專業并獲得碩士學位,現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他以藝術家、設計師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從事藝術與科技研究、教育與實踐,其藝術實踐主要關注由虛擬和實體場域共同構建的混合場域敘事。
本次展覽分為“后身體”“后觀念”“后世界”三個部分,通過費俊的六件新媒體藝術作品,展現科技與人類之間的關系。正如費俊所說,是“以未來視角去思考未來科技與藝術的融合”。
可以說,“超元域——費俊科幻藝術展”是關于科技怎樣在我們周圍創造“后現實”的當代藝術展覽。作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吳巖認為,費俊的藝術作品與科幻未來主義調性相符,他希望通過費俊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當代科技正在創造怎樣的后自我、后觀念和后世界,并以此詢問人類應該怎樣在超元域或后現實的時代去發現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歸宿。
本次展覽中包含的作品,每一件都是建立在當代科技成果之上的。大數據、空間計算、情感計算、人工智能……新科技從四面八方涌向人類,讓觀眾得以有機會體驗并思考科技對未來生活的影響。例如,《情緒幾何 4.0》是費俊與數學家許晨陽、心理學家劉正奎進行跨學科合作的藝術實驗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本次展覽作品為《情緒幾何》4.0版本,作品邀請觀眾站上交互臺并與之互動,觸摸的情緒會通過心率等生理數據采集 設備記錄并計算出來,并生成一個個“ 因人而異 ”的情緒化的動態三維圖形。
《水曰》是一件結合AI人工智能技術的互動裝置作品,以“藝術與科技”的方式來探討萬物有靈的哲學命題。觀眾可以通過私密性的語音輸入方式來與池塘中的水“交談”,而水則會以其原生的語言(漣漪)來回應。作品嘗試把科技作為靈媒,讓自然以一種超自然的“自然語言”來發聲和顯靈,通過重建人與自然的超級鏈接,喚醒我們在文明進程中遺失的對自然的敬畏感。
《飛鳥集》也是觀眾在現場爭相觀賞打卡的作品之一。這是一幅運用中國宋代花鳥畫視覺語言再造的數字花鳥長卷,作品蘊含著“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詩情畫意,蘊含著天地萬物和諧共生、萬象自在的美好境界。長卷中富于文人畫精神的自然圖景會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實時演變,由此賦予了作品一種生命感,令畫卷成為了大自然的詩意鏡像;畫面中形態各異的飛鳥意趣盎然地與現場觀眾互動,亦讓作品成為了人與自然的交互界面。
據了解,“超元域——費俊科幻藝術展”是南科大文博中心繼“講經問道:漢代文物中的文化教育”后舉辦的第二個展覽。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凌表示,此次展覽的主題“超元域”與南科大的調性相契合,是南科大作為新型研究型大學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思考,也為學校打造“科學?科普?科幻”品牌、加強美育工作、推動新文科建設提供了良好起點。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陳躍紅則表示,新型大學建設新文科的內涵在于科技與人文的融合,南方科技大學文博中心作為科技、人文與歷史的結合點,與學院教授合作策劃系列“微展覽”,有助于推動南科大新文科建設。
審讀: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