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動態 >

在798,帶你觸摸2000公里外的雨林_世界聚焦

2023-06-23 00:55:03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現場


(資料圖)

你聽說過“雨林藝術家”嗎?他們可不是在熱帶雨林里畫畫的人,而是一群用藝術方式引領熱帶雨林植物反抗人類入侵的人。6月17日,堪稱今夏最奇妙藝術、科普和公益交融的展覽——“雨林藝術年展”,在北京798藝術區的支持下,由這群雨林藝術家們于HANMO藝術中心拉開其首展的帷幕。

展覽現場

來看看他們的奇思妙想吧:藝術家孫方正用一張戲仿的雨林永久居民“綠卡”嘲諷了對南美雨林破壞最大的“綠卡”,其他藝術家則開展一系列行動,幫助雨林植物攻占了“安迪·沃霍爾”的大腦,用雨林中的舞動樹蛙替代了馬蒂斯的跳舞人群,讓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換上了雨林生物做的紗裙……“這位雨林中的蒙娜麗莎,希望大家都來看看,她真的比達·芬奇畫布上的蒙娜麗莎更美!”一位專業觀眾韓嘉天說,他帶女兒在“雨林藝術年展”中玩了整整半天,他自己是一位資深的音樂教育者。

藝術家普藍作品“打造雨林王國”互動

這確實是一個可以“玩”的藝術展。由于京城天氣炎熱,開幕儀式不得不放到了傍晚,但開幕后,仍有一大幫孩子圍著雨林藝術家普藍,和他一起制作屬于孩子自己的“雨林王國”,一邊制作一邊講解各種熱帶雨林植物的特點。人文藝術科普博主、《生命的起源》作者劉大可成為了這座“雨林王國”的見證者,“我一直在等這個創作活動。”他說?!懊總€人都能參與,用雨林創造新的空間和藝術。”普藍說,他為展覽創作了一幅主題為“雨林攻占古典藝術圣地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的作品,名字就叫《美術學院》。

展廳入口

“我們有一個夢想:通過這種藝術+科普的方式,能讓有條件的家庭都擁有自己的哪怕是兩三平方米的小小‘雨林區’?!甭摵喜哒谷它S海悅說,“我們的藝術家稱之為‘實現雨林自由’?!?/p>

不是每個人都有去熱帶雨林的機會。距離北京最近的熱帶雨林區,位于近2000公里之外的臺灣省南部。中國其他有熱帶雨林的地區分別在海南、廣東、廣西、云南和西藏東南部。中國雨林屬于亞洲雨林的一部分,后者和非洲雨林、南美洲雨林,合稱世界三大雨林區,他們都在赤道附近。雨林藝術家王超特別為“雨林藝術年展”設計了一個環形主題屋,并開展“繞著赤道跑一圈”的三大雨林區科普講解,并讓觀眾可以觸摸到遠方的真實雨林。

藝術家王超作品“讓雨林前進一厘米”

王超是代表中國第一個拿下世界級造景大賽金獎的人,也是《熱帶雨林景觀設計:會呼吸的藝術》的作者。他在“雨林藝術年展”上創作出了全球最長的一件雨林藝術作品《靈飛》,它蜿蜒的造型總長近300米,貫穿所在樓體各層,上面分布全是“活著”的雨林植物。

藝術家王超、郭海童合作作品“風頭”

畢業于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的郭海童,與王超一起創作了那組讓雨林植物“攻占”安迪·沃霍爾形象的作品——他們為年展搭建的真實雨林植物底版中,有幾株植物的價值就夠買一輛車。他還和擁有中國廈門大學生物學專業背景的藝術家吉木一道,大膽地將涂鴉藝術家班克西的《女孩與氣球》中的紅色氣球,換成了一個半枯半榮的地球,它寓意著“人類的選擇將決定地球的未來,也包括雨林的未來”。

藝術家吉木、郭海童合作作品“藝術種草商業沃德箱”

雨林中動物和植物的“共生關系”,本來就是郭海童在英國留學時的課題之一,于是他還將這個課題做成了“雨林藝術年展”中的一個裝置作品,并給觀眾們準備了專門的講解。但他投入精力最多的,是與來自另一個亞洲雨林國度馬來西亞的林國榮創意科技大學的李夢瑩一起,合作創作了融合新造型主義藝術、熱帶雨林植物與中國易經卦象的作品《物我雙生》?!爸袊呢韵笤醋宰匀患y理,就像蒙德里安的格子對應著社會萬象,而我和郭海童希望它們和雨林植物一起,能和每個人的生命鏈接?!崩顗衄撜f。

“雨林藝術年展”邀請到三位特別的藝術家,他們都來自中國最大的雨林所在地——海南省,分別是兩位當地土著:瓊中的李小龍(苗族)、萬寧的吉木,以及從距離海南最遠的東北來、卻深深愛上雨林的劉鑫。

藝術家吉木作品“蛙之舞”

吉木是最早參與“雨林藝術年展”的藝術家之一,他就是那位“雨林中的蒙娜麗莎”的創作者。他雖然來自邊陲海島,但卻熟練運用各種現代藝術創作手法。他將海南黎族、苗族共同喜愛和敬奉的、代表生命力的“蛙紋”,用繪畫和裝置方式,融入了展覽的雨林場景中。同時,他還用人工智能方式,向反向回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巴洛克藝術、文藝復興藝術、古希臘藝術的整個古典藝術時期進行了“挑戰”?!拔以诎l問:在人人掌握智能技術,甚至可以鏈接萬物生命的未來,我們是否該遵從傳統的藝術秩序和法則?藝術,何去何從?”吉木說。

藝術家劉鑫、苗族原住民李小龍、黎族歌唱家王進明合作作品“在聲音里呼吸雨林”

劉鑫最早是一位搖滾樂手,但他那顆跳動的心在雨林面前卻顯得非常安靜。他和雨林區的原住民李小龍,一同在叢林中呆了三年,記錄了大量當地原住民的歌聲,還記錄雨林中24小時中不同時間的動物、植物和天地山川發出的聲音。和吉木一起,他們還開展了幫助原住民推廣山民產物的活動。這得到了北京伙伴的熱烈響應,“雨林藝術年展”的兩位聯合策展人張泊行、黃海悅,在策展期間將原住民種植的新鮮咖啡豆寄給了各方專業人士?!翱Х群芨蓛簦诟幸埠?!”資深咖啡界專家耿彬德說。張泊行說,“你能在這些咖啡中喝到他們在雨林間的努力?!?/p>

RAY小組作品“誰在為人類撐腰”

“雨林中原住民的努力,和那些在雨林中努力活著的植物一樣,反觀我們自己所處的798藝術區,乃至整個都市,其實都可以看作一片雨林?!甭摵喜哒谷藦埐葱袕?018年開始踐行“新公共藝術”的理念:讓藝術能介入并助益人們的生活。他曾求學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并游歷東盟,長期關注赤道地區的雨林議題。

藝術家普藍作品“雨林維納斯”

張泊行特意選擇并翻譯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人聶魯達的一句詩,作為首展的導語——“我看到萬物都活著”。聶魯達的詩句,與創造于北京798藝術區的這個原本該在南方的雨林藝術展非常貼切:

萬物生機勃勃,我才生機勃勃:

無須移步,我就看到全部:

在你的生命中,我看到萬物都活著。

藝術家吉木作品“自然愛隱藏啊呀挖呀挖”

但在人類基于各種目的的侵蝕下,雨林的“活著”其實顯得非常艱難。當你剛剛步入“雨林藝術年展”的前廳,就會看到一幕幕觸目驚心的綠葉盡失的枯萎樹干。它是雨林藝術家普藍的一個作品。

年展學術指導林松特別喜歡這個作品,他說這其實是一個紀念儀式,一組對生命的招魂。來看展的人會問“不是雨林藝術展嗎?說好的雨林呢?”

“在那里……”林松指了指墻角,那里,是一列飄散枯黃的樹葉。(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展覽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