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12日-21日,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的一項環保宣傳和輿論監督活動——2023年廣西環保世紀行活動走進南寧市、柳州市和貴港市等地,圍繞“用法治力量推動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主題,根據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濕地保護法執法檢查重點,同步推進執法檢查和法治宣傳活動。
據介紹,廣西濕地資源較豐富,類型多樣,連片面積8公頃以上的濕地總面積占廣西國土面積的3.18%,濕地面積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排名第20位,逐步形成了濱海、河流、庫塘等多種濕地類型的保護和恢復示范模式。其中,南寧市濕地總面積達10.9萬公頃,目前已建成大王灘、西津2處國家濕地公園;桂林漓江沿江的喀斯特地貌被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北海山口紅樹林濕地、防城港北侖河口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
近年來,國家濕地公園不僅成為生態旅游、研學科普和自然教育重要基地,也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獨特助農增收作用。南寧市通過PPP等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開展那考河濕地公園、大王灘國家濕地公園、黑臭水體治理、邕江綜合整治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全市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多年持續雙下降,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3.03%;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列入管理范圍的濕地名錄有200個,先后榮獲“全國綠化模范縣”“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游名縣”等稱號,空氣、水質持續多年保持優良,融江、貝江水質連年穩居全國第一;廣西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近年來以分紅、補助等多種方式帶動近萬名當地村民脫貧致富,老百姓幸福感和獲得感實現雙提升。“人大常委會常態化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調研視察活動,組織各級人大代表開展相關主題的履職活動,形成相關濕地保護意見建議,助力濕地景區保護合理利用,促進當地農旅經濟融合發展,力爭將國家濕地公園打造成廣西以及全國生態新名片。”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