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福建莆田6月2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田宏煒 朱彩云)今天上午,“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來到福建莆田木蘭溪畔。曾經水患成災的木蘭溪,經過20余年全流域系統治理,現已成為河暢水清的“生態之河”。木蘭溪的治理難題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時期。因其上下游落差大,上游來水速度快,若碰上天文大潮和強降雨,就會形成洪、澇、潮三碰頭。加之下游河流多達20多個彎道,洪水極易在兩岸形成漫溢,形成洪澇災害。莆田市市民韓立新兒時住在木蘭溪畔。他還記得小時候每到汛期,村民們都提心吊膽地在家里做防洪準備。“沒漲洪水的時候,木蘭溪是很美好的;洪水一來,我們馬上就要撤離。周邊的房子和農田經常被淹掉,大家財產損失很大。”韓立新說。
在木蘭溪治理展示館內,陳列著過去洪水漫溢時的照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田宏煒/攝
在木蘭溪治理展示館,記者看到館內陳設著當年村民準備的防洪設備——一個大木桶和一塊長方形木板。講解員葉慧娟說,在洪水水位不高時,老百姓用木板豎插在門口,用以攔堵洪水;如果水位過高,大家就用大木桶裝老人小孩和家里的值錢物件,放水里浮著帶走。
據1952年至1990年近40年的相關資料統計,莆田木蘭溪平均每10年發生一次大洪水,小災幾乎年年有。1999年底,福建開始木蘭溪改造工程,要把木蘭溪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當時木蘭溪的治理面臨兩大難題:一是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行洪不暢,裁彎取直后抗沖刷難度大;二是木蘭溪處于沿海淤泥地質,在此基質上筑堤,好比在“豆腐上筑堤”。為破解“豆腐上筑堤”難題,福建請來了國內權威水利專家,找到一種“軟體排”技術。另一邊,為了讓“裁彎取直”對生態影響減到最小,水利專家設計了全國首個物理模型,在木蘭溪張鎮段進行試驗。此后二十余年,莆田圍繞推進“水患”變“水利”、提升城市品質、培育產業等目標,持續推動木蘭溪治理向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轉變。統籌水災害防治、水資源配置、水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治理“四水共治”,推動“水文化”與“水經濟”融合發展。2022年初,莆田市制定“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實施木蘭溪流域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項目39個。其中,2022年度重點推進建設的十大項目和謀劃前期的八大項目,計劃完成投資50.2億元,截至12月底,完成投資51.6億元。2023年度計劃投資76.96億元,截至5月底,完成投資32億元。現在,木蘭溪水清景美,溪畔一條綠道是市民休閑晨練的好去處。韓立新在當地組建了一個跑步團,經常在此晨跑。他告訴記者,平時,他和跑步團成員一起繞著家鄉河鍛煉,親近自然。得閑時,他們在木蘭溪邊向市民宣講,倡導綠色環保理念,呼吁大家共同愛護木蘭溪這條家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