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生態旗 打生態牌 走生態路
——我州奮力譜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 者 張繼元 李亞鍵
通訊員 許海珍
多年來,甘南州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結合“三抓三促”行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充分發揮林業資源優勢,整合資源、突出特色、科學規劃,多措并舉植綠增綠,運用森林康養、林下旅游、林下種養殖等多種經營模式發展林下經濟,舉生態旗、走生態路,探索出一條生態與產業良性互動的林下經濟發展之路。
構筑生態高地 培育“綠色寶庫”
甘南州堅決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上游責任,用生態環境保護的甘南之舉、綠色發展的甘南之效彰顯生態報國的甘南擔當。國土綠化行動科學推進。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灌草結合,突出大夏河綠色廊道、白龍江風景線、洮河風情線、黃河沿岸防沙治沙、213國道沿線、尼瑪公路等六大生態廊道建設,依托重點區域林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全力打造成活型、成長型、生態型、景觀型的國土綠化建設新格局。完成義務植樹190萬株、封山(沙)育林1萬畝、退化林修復0.83萬畝,實施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1118畝,覆土種草約1萬平方米,種扁穗冰草、垂穗披堿草等4000公斤,播撒有機肥1364余噸,實施營造林3.83萬畝,有序開展草原鼠害192萬畝、蟲害68萬畝防治等工作。
林長制推深做實。創新實施“林長+”工作機制,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高效運轉林長制責任體系,壓實縣市黨委政府保護發展林草資源主體責任,促使林長制在“護綠”“增綠”“用綠”“活綠”上見實效。全州共設立各級林長2659名,設置各級林長制辦公室113個,州縣鄉村四級林長制體系基本建成。截至目前,全州設立林長制公示牌362塊,選聘生態護林員10907名、草原管護員1056名,落實補助報酬8725.6萬元。推動林草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全程網辦”,線上線下共受理各類審批事項52件,辦結52件,辦結率100%,群眾滿意度和好評率均為100%。生態保護體系趨于完善。堅持以林長制為總抓手,深化森林、草原、濕地、沙地、自然保護地與野生動植物管理“六位一體”保護修復,天然草原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成立雪豹資源調查項目領導小組,組織專家編制《甘南州雪豹資源調查實施方案》,邀請專家提供物種識別技術和方法、野外調查方法、紅外相機安裝技術等技術支撐。全州近50萬平方公頃的濕地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碌曲尕海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成效逐步顯現,濕地涵養水源、凈化空氣、降解有害物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聚集了大天鵝、黑鸛、蒼鷺、斑頭雁、赤麻鴨、鹮嘴鷸等86種濕地動物;合作市計劃投資6300余萬元,用于礦山生態修復、森林生態修復、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下巴溝保護區內梅花鹿、馬鹿、林麝、巖羊等野生動物陸續光臨……
立足生態富民 推進“綠色振興”
甘南州境內有黃河、洮河、大夏河、白龍江等120多條干支流,州屬森林覆蓋率達15.77%,森林蓄積2161.76萬立方米;草原面積4084萬畝,濕地面積42.5萬畝,草原植被覆蓋度97.01%,草地、森林、河流和濕地系統構成了一幅秀美壯麗的自然畫卷。
甘南州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利用發展林下經濟優勢和潛力,借“林”發力,做足“林”文章,發揮“林”優勢,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致富路,變“廢”為“寶”,變“荒”為“綠”,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林興民富。厚植生態優勢,優化產業結構。舟曲縣以打造“種養結合”產業發展模式,探索出了立體養殖和林下循環養殖模式,種植核桃、棗、杏、梨等優質林果樹苗,養殖從嶺藏雞、中華峰等特色產業。卓尼縣食用菌種植基地采用“木耳+高原夏菜+羊肚菌”的一年三茬輪作種植模式,推行“黨組織+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基地+人才+農戶”的產業化聯動模式,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臨潭縣總投資150萬元,實施“核桃產業發展三年倍增行動計劃”項目及錯季節有機山杏種植項目造林,在王旗鎮陳旗村實施500畝,栽植核桃3.7萬株;在流順鎮宋家莊村新建370畝,丁家莊村補植補造200畝,栽植紅梅杏4.9872萬株,實現了生態與產業、興林與富民的“雙贏”局面。聚焦產業優勢,強化品牌建設。按照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打造品牌的思路瞄準市場,著力在培育林下經濟品牌、發展綠色有機產品上下功夫,努力將規模大、品牌優的產品做大做強做優。“甘南牦牛、甘南藏羊”“臨潭百花蜜”“卓尼菜籽油”“舟曲桑茶”“碌曲青稞炒面”“舟曲從林藏雞”“臨潭中藥材”“迭部藏香蕨麻豬”等29個品牌入選“甘味”目錄,成功創建“名特優新”特質農產品認證,全州林下經濟產品的知名度不斷擴大,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逐步提升。
發揮職能優勢,助力綠色幫扶。結合2023年提前批中央財政資金,甘南州林草局在幫扶村阿拉鄉田多村和博拉村投入20萬元,采用人工控鼠、施肥、補播、建后管護等綜合措施,續聘生態護林員(草管員),繼續支持碌曲縣續聘生態護林員1422名,年人均報酬8000元,其中在3個幫扶村續聘32名,續聘草管員42名,年人均報酬2000元,有力推動生態保護與幫扶工作深度融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描繪生態畫卷 擦亮“綠色名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立足森林資源優勢,不斷探索林業發展新模式,激活林業發展新動能,創新“林業+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模式,以林草綠色為旅游增色、為產業增值、為群眾增富,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和跨越。投資110萬元在冶力關鎮至八角鎮旅游公路線兩側及冶力關黃崖山進行了補植補種,栽植、補種了油松、云杉、金葉榆、胡楊等苗木8.3萬株,全面提升景區綠化覆蓋面積,讓一批“沉睡資產”迸發出新的生態價值。五一假期,臨潭縣共接待游客3.4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942.0889萬元。著力打造扎尕那生態旅游養生特色小鎮、冶力關黃捻子國家森林公園和卡加曼田園綜合體等集生態旅游、藏醫藥康養、特色小鎮+養生田園綜合體的復合型新模式,農文旅融合發展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240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甘南州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深化“三抓三促”行動,持續厚植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最美底色,奮力書寫天更藍、水更綠、空氣更清新的生態甘南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