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交通學院立足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按照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要求,堅持“全角色參與、全鏈條監測、全過程落實”三維發力,建立了基于成果導向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相關案例入選2023年首批全國高校質量文化建設示范案例。
(資料圖)
一、明確“誰來評價”,全角色參與,搭建立體化評學路徑
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學校將“以學生成長為重心、關注教師發展”作為教學質量管理指導思想,衡量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時,將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置于核心地位,將學習成果作為教育質量最直接的證據。成立“學生教務信息中心”,以朋輩教育視角,引導督促學生正視評學、重視評學、參與評學。常態開展全過程學生學情調研,從“學習準備-過程體驗-成效體驗-目標達成”立體化評價教學成效。
落實多元角色責任。統籌構建教學質量管理隊伍,將一線教師、教學督導、管理干部、校友、企業人員等一并納入隊伍建設,達成質量共識,在教學、評價、調研等活動中傳遞、反饋質量信息,形成全員參與的質量文化。教師作為教學目標達成者、課程學習成果達成評價的負責人,每學期開展課程評估檢驗學生學習成效;教學督導采取聽課、檢查、調查、訪談等形式,進行督教、督學、督管;結合第三方機構開展校友調研和用人單位調研,評價畢業生中短期培養質量,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和成效,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二、明確“如何開展評價”,全鏈條監測,構建發展性管理模式
成果導向開展“三位一體”評估。開展院部評估、專業評估、課程評估,獲取院部辦學、專業建設、課程教學三方面的目標達成評價結果。開展OBE課程評估,對標學習成果標準,將課程學習效果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支撐課程目標達成;開展OBE專業評估,對接審核評估、一流專業和工程教育認證要求,做到每年常態監測,以畢業學習成果支撐畢業要求達成;開展院部辦學評估,關注學生成長,以校友學習與發展成效,支撐培養目標達成。
環環遞進形成“動態改進”機制。理清學校內部教育教學保障邏輯,構建“課程一環”+“專業一環”+“學院一環”的三級動態改進機制。在“課程一環”,依托課程目標來評價課程質量,通過課程目標達成支撐專業畢業要求達成,進而促進“專業一環”建設的改進;在“專業一環”,依托畢業要求來評價專業質量,通過專業畢業要求達成支撐學院培養目標達成,進而促進“學院一環”辦學成效的提升,從而形成“環環遞進螺旋上升”的持續改進新形態。
三、明確“如何保障評價”,全過程落實,形成多維度質量保障
完善制度夯實實施基石。制定學校《各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及實施辦法(修訂)》《學生學期教學評估管理辦法》《教學督導工作管理辦法》《關于建立四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實施意見》《本科課程評估工作方案》《關于普通本科專業校內評估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整套措施,從學習準備、過程體驗、成效體驗和目標達成立體化評價教學成效,有效支撐和保障教學環節質量標準的執行。
健全體系抓住核心關鍵。聚焦更好服務行業發展情況和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從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出發重構課程體系,形成“市場需求-專業定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可考指標-課程體系-教學實施-評價反饋-持續改進”的“逆向設計、正向實施”路徑,切實落實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的執行。突出教師教學能力測試與評價,堅持“師德為先,全面考核,多元評價,成果導向”的原則,通過開展“督導推優工程”,定期評選并推廣優質教學案例等方式,強化典型案例引領示范作用,確保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有效實施。
經過多年實踐,近日學校《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全角色全鏈條學習成果產出評價”的內部質保體系構建與實施》獲“全國不同類型高校質量保障體系優秀范例選樹”二等獎,《全角色全鏈條全過程?“五自”內部質量文化建設》入選首批全國高校質量文化建設示范案例。學校先后有3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國際等效認證),獲批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6個,國家級、省級一流課程33門。2022年,學校教師獲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實現教學競賽國家級獎項的突破;第九屆山東省教學成果獎13項,其中高等教育類1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和職業教育類2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