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群 6月20日,廣發銀行宣布其新一代分布式銀行核心系統成功上線,正式對外提供服務。
據悉,廣發銀行新一代分布式銀行核心系統于2020年12月啟動建設,2023年5月成功切換上線,整體建設歷時28個月,全行上下共4000多人次先后參與項目建設。
隨著分布式改造的穩步推進,以銀行為代表的核心系統分布式改造正逐步進入攻堅階段,頭部大行的分布式核心建設進入到逐層逐級實戰落地階段。而第二梯隊的一些銀行機構也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一些頭部城市銀行在云原生核心系統改造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IDC認為,頭部金融機構的成功案例會在未來3-5年內深度影響中下游金融機構的戰略方向,市場潛力巨大。
我國第一家以分布式云架構為核心的銀行系統運營已有8年。2015年8月,微眾銀行基于安全可控技術架構的銀行核心系統上線。
“作為一家數字銀行,我們將科技作為驅動業務發展的核心引擎,堅定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立自強的發展道路。成立之初,我們就構建了國內首個采用安全自主可控技術的全分布式銀行系統架構,率先打破了金融科技的大容量、低成本、高可用性‘不可能三角’”。5月11日,微眾銀行常務副行長黃黎明公開表示,依托全分布式銀行核心系統架構,目前微眾銀行產品綜合可用率高于99.999%,單日金融交易筆數峰值達8.4億筆,單賬戶年IT運維成本僅約2元,有效支撐迭代快、高并發、低筆均金額的數字普惠金融業務。
微眾銀行在數字科技領域的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分布式銀行核心系統的先進性。廣發銀行認為,如果將銀行比作一個人,核心系統作為銀行運營的關鍵基礎設施,承擔著“大腦”的功能,統籌負責賬戶管理、交易處理、支付清算等核心功能,指揮協調各業務系統運行。與傳統“大腦”相比,分布式技術分散部署、不依賴大型服務器,能夠更靈活支持業務創新,更順暢提供金融服務,是一項名副其實的“換腦”工程。
“分布式轉型是銀行核心升級的必然路徑”。《騰訊云銀行核心系統分布式轉型白皮書》顯示,近年來,科技領域快速進步、銀行業務跨越式發展,在此環境下,銀行傳統核心系統面臨諸多挑戰,如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產品迭代創新速度慢、差異化利率定價支持弱、技術體系封閉,自主掌握能力不足,以及應對海量高并發能力存在不足,邊際擴容成本高,硬件供應存風險、功能模塊緊耦合、迭代創新速度慢,多業態業務發展的瓶頸等。
當前國有大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加快實施客戶下沉策略,進一步加劇了同業競爭,擠壓中小銀行生存空間;而數字金融機構和其他非金融機構進入了支付結算、投融資領域,構成跨界競爭。在這些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大部分銀行的老核心系統已難以適應,無法應對客戶細分、實時風控等諸多訴求,紛紛加快推進上馬分布式銀行核心系統。
然而,對于絕大多數銀行而言,核心系統建設本身具有投入大、影響面廣、風險高等特點,再疊加上述分布式核心建設的新困難,無疑是更大的挑戰。一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高管向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分布式技術是新系統的必然,沒有選擇的余地。以國內目前銀行的情況看,2025年之前啟動新核心建設的各類銀行不低于30家,其中以中大中型銀行和數字銀行為主。
騰訊云副總裁胡利明在《騰訊云銀行核心系統分布式轉型白皮書》前言中表示,在過去的幾年,已先后為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省農信聯社等二十余家銀行機構提供了全面分布式轉型的咨詢和落地實踐。在最近的幾年,以云計算平臺、分布式數據庫、操作系統、中間件等為代表的國產化技術軟件逐步走進大眾視野,隨著銀行核心IT從業者和各類廠商的不斷實踐和經驗積累,國產化的分布式銀行核心系統已經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