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綜合 >

關鍵技術讓油田勘探“久旱逢甘霖”-今日快訊

2023-06-27 22:09:02 來源:中新網新疆

5月18日,西北油田承擔的“庫車山前帶地震成像與目標評價研究”項目通過集團公司科技部驗收,該項目形成了山前帶多目標類型圈閉識別與描述技術,重新落實一批構造巖性圈閉,支撐部署4口探井,其中沙4901井獲油氣發現,日產油氣超百噸。

近年來,西北油田加大塔里木盆地碎屑巖領域勘探力度,在庫車山前帶積極尋找天然氣接替陣地,科研團隊以科技攻關“大兵團”模式,集智攻關,利用多種物探方法,發展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多方位驗證,綜合提升圈閉落實精度,尋求山前帶油氣新突破。

攻堅停滯20年的“硬骨頭”


【資料圖】

沙4901井是部署在塔里木盆地庫車山前帶丘里地區的探評井,評價沙49井油氣藏的分布規律。1997年,沙49井獲高產工業油氣流后,受當時地震資料技術制約,難以落實低幅度構造圈閉,因此難以確定勘探目標。2000年,西北油田在這里的構造高部位部署沙57井未鉆遇油氣,于是這里的勘探陷入停滯。

庫車山前帶地表聳立著高大的“刀片山”,地下分布著礫巖、膏鹽巖,地震波通過這些巖層會呈現高速和變速狀態,因此形成了地表地下雙復雜的地震資料處理難題,油氣圈閉難以落實,無法確定油藏位置。

2020年以來,科研團隊聚焦復雜構造成像和圈閉落實,建立了模擬地表和地下的地震波速度模型,形成山前帶復雜構造一體化建模成像技術流程,通過深度域成像建模,劃分若干地震波速度區域,從而精準計算每個區域的地震波速度,推動深層成像處理標準化和常規化。

“我們研發了復雜山前帶針對性的時間域和深度域處理技術,建立了1套處理流程、3項關鍵技術、6項質控手段的地震成像體系,在建立的各類模型中進行反演,不斷推敲,讓深層復雜構造的成像更加清晰。”西北油田物探專家王保才說。

結合實際開展技術攻堅

3月15日,沙4901井鉆至5075米完鉆。西北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碎屑巖勘探研究所集合骨干力量,加班加點分析總結,提出自下而上多組段的系統測試的完井方案,建議測試13.5米厚共8層儲層的含油氣性。

由于鉆井時油氣顯示不理想,審查完井方案時出現了不同的意見。專家組根據測井資料,提出了三類封井或者僅測試厚度為1.5米的油氣顯示段,科研團隊只能將最后的希望寄托到后一種方案中。

為什么沙4901井的成敗如此牽動人心呢?自2020年星火6井在山前帶獲得油氣突破后,該研究所科研人員苦坐了3年科研“冷板凳”,開展基礎研究攻關難題。

目前,國內關于低幅度構造圈閉落實技術多采用深度偏移資料開展變速成圖,但是否適用于山前帶的丘里地區,科研團隊有不同的研究思路。他們結合實際情況,對時間偏移、深度偏移分別開展評價,結合兩口已鉆井的實鉆資料,采用優選時間偏移資料開展綜合解釋,利用多種物探技術提升圈閉落實精度,斷層識別精度從15米提升到10米,砂體預測從20米提升到5至10米,圈定了10多個含油氣圈閉目標。

“我們在地震剖面中發現目的層具有存在油氣的‘異常亮點’特征,認為這里富集油氣,因此雖然只測試較薄的儲層,但仍然有信心實現突破。”該研究所所長駱福嵩說。

新突破推動山前帶勘探發展

4月4日11時25分,沙4901井放噴口點火成功,試獲高產工業油氣流,展示了亞南斷裂帶向東拓展具備良好的油氣勘探潛力,對庫車山前帶斷控低幅度構造領域其他斷裂帶的勘探具有帶動意義。目前,在丘里地區初步落實圈閉資源量天然氣近百億方。

“油氣突破驗證了低幅度構造圈閉落實技術得到發展完善,對庫車山前帶同類型圈閉落實打好了‘樣板’,將積極帶動山前帶其他地區斷裂帶的勘探進程,也增強了我們勘探山前帶的信心。”西北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李宗杰說。

沙4901井獲得油氣突破后,科研團隊圍繞鉆前鉆后的資料差異,從構造、油藏等方面對斷裂帶油氣運移成藏過程進行了重新認識。李宗杰說:“我們證實了丘里地區是油氣富集的有利區,圈閉無論大小均能成藏,勘探成功的關鍵在于對低幅度構造圈閉的精細落實與整體評價,這讓我們尋找到了勘探方向。”

目前,科研團隊開展了丘里地區儲量參數研究,圈定油水界面范圍,從單一的“微幅度構造” 向“振幅甜點” 拓展,進一步擴大油氣成果,新落實了一批低幅度構造圈閉,加速建設新的增儲上產陣地。(劉洪光)

【編輯: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