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綜合 >

世界快看點丨江蘇梅雨呈現強度增加分布不均勻等新特點,如何應對?

2023-06-26 07:32:44 來源:百度新聞

交匯點訊 截至6月24日,江蘇江淮之間降水量9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04倍;蘇南地區降水量205.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2.36倍……6月25日,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在江蘇省氣象臺預報會商大廳氣象大屏上看到,自6月17日江蘇淮河以南地區入梅以來,降水量較常年明顯偏多。

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金小霞告訴記者,在6月17日至19日迎來入梅后即首輪強降雨過程,這次過程從17日凌晨開始持續至19日夜里結束,沿江和蘇南大部分地區暴雨到大暴雨,呈現累計雨量大、持續時間長、短時降雨強等特點。入梅后第二輪強降水出現在23日夜間至25日,沿江和蘇南地區出現大到暴雨,其中東南部地區大暴雨,兩次強降水過程均伴有顯著的短時強降水和局地的雷暴大風天氣。


(資料圖)

剛入梅就迎來兩次“暴力梅”,本次梅雨季有哪些特點?江蘇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盧鵬介紹,本次江蘇入梅后,雨帶南北擺動,降雨階段性特點明顯,梅雨期多強對流天氣,后期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

“今年江蘇梅雨與典型梅雨確實有所差異。傳統梅雨一般會出現冷暖空氣在江蘇長時間對峙的環流形勢,但是今年入梅后副高南北擺動,造成了雨帶的南北擺動,從而造成了江蘇淮河以南梅雨在梅雨期內出現間歇。”盧鵬分析稱,間歇性梅雨的產生主要與副高強度和南北位置有關。他說,“傳統梅雨一般會出現冷暖空氣在江蘇長時間對峙的環流形勢,但是有些年份副高的位置與傳統梅雨的副高位置不同,如果副高位置偏北或偏南,則會造成雨帶偏北或偏南,江蘇梅雨偏少。如果梅雨鋒在江蘇對峙時間過長,則會造成梅雨偏多。”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江蘇近年來的梅雨產生了新特點。“回望2000年以來的江蘇梅雨特征,主要體現在多數年份梅雨偏少;時間上,連續降水日數減少;強度上,暴雨日數顯著增加;空間上,分布不均勻,強降水的局地性越來越強。”盧鵬表示,江蘇入梅常年值是6月19日,出梅常年值是7月13日,梅雨量常年值是256毫米。江蘇梅雨偏少的年份居多,但梅雨偏多的年份降水強度越來越強,2020年列歷史第一。2003年、2007年、2011年、2016年、2020年梅雨量都排進了1954年以來的梅雨量前十名。“我們預計今年出梅在7月中旬中期,較常年略晚;梅雨期長度較常年值略長;梅雨量為220~280毫米,接近常年,局部地區可能偏多。”

“27日開始副熱帶高壓逐漸增強北抬,在27日至28日是一個降水的間歇時段。”談到接下來的梅雨過程,金小霞表示,根據最新氣象資料分析,入梅后的第三輪強降水將在28日后半夜至30日這段時間,江蘇自北向南有一次較強降水過程,中到大雨,部分地區暴雨。

如何應梅雨期間的強降水過程?金小霞表示,省氣象臺將緊跟天氣形勢的演變,加強分析研判,提前發布各類預報預警信息,同時加強短時臨近的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全面做好梅雨期降水的預報服務工作。

盧鵬則提醒,要關注局地強降水可能造成的城市內澇和地質災害。關注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冰雹、龍卷等強對流天氣發生的可能,及其可能造成的次生災害。預計今年梅雨期可能出現高溫天氣。關注高溫熱浪對城市運營和人體健康的影響。

“面對入梅后兩次暴雨過程,省氣象服務中心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種新媒體渠道面向廣大市民做好梅雨及降水天氣解讀與強降水天氣氣象科普。”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主任羅曉春介紹,交通氣象服務團隊面對強降水過程,在全省高速沿線提前預警,跟蹤預報,為高速和交管部門做好實時在線服務,發布高速公路降水預警預報、降水臨近預報、強對流預警預報、大風預警預報等多種服務材料。滬寧高速作為受到影響較大的一條重要交通線路,正是此次服務的重點,江蘇交通氣象預報員們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時刻與高速公路管理人員、高速交警部門對接,持續提供預報預警以及實況服務,協助高速公路實施交通管控措施,確保人民群眾周末出行交通安全。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宣 實習生 王詩雨 陳興民 文/攝

視頻 張琦

上觀號作者: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