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后服務主要為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體育、藝術、科普活動,以及娛樂游戲、拓展訓練、開展社團及興趣小組活動、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
【資料圖】
課后服務行業市場相關政策 課后服務行業市場發展策略研究
依據“十四五”時期我國推進公共服務發展的基本原則和公共服務的分類框架,充分考慮社會效益優先、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財政負擔能力,現階段可以將學校課后服務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兒童的一種福利,納入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保障可以采取“財政投入+合理收費”機制。這種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在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團體組織多方共同分擔的基礎上,以此共同保障學生獲得課后服務資源的機會。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課后服務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
“雙減”政策指出,要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其中,要求分類明確作業總量。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同時,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現階段,盡管有從國家到地方的多種政策指導和規定,但在實踐層面,學校課后服務的真正落地仍然面臨著諸多困境,尤其是課后服務經費保障問題。經費是學校課后服務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沒有充足的、靈活的、可持續的經費支持,全覆蓋、高質量的學校課后服務這一民生工程就難以落實。因此,有必要澄清一些事關課后服務經費保障的基本問題,從而健全學校課后服務的經費保障機制。
明晰學校課后服務的屬性,是建立并完善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理順課后服務經費保障中相關權利義務的前提。目前對教育服務性質的判斷,比較常用的思路是從公共物品屬性的角度來判斷,即根據公共物品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來判斷公共服務的提供。中小學校充分利用課后學習時間,開展豐富的課后育人活動,主要目的在于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不能簡單地以公共物品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標準判斷課后服務屬性,而應將公共利益作為衡量和判斷學校課后服務屬性的內在依據和首要標準。
根據教育部數據,2021 年全國擁有小學 15.43 萬所,在校生 1.08 億人;初中 5.29 萬所,在校生 5018 萬人;高中 1.46 萬所,在校生 2605 萬人。全國中小學校合計 22.18 萬所,中小學生合計 1.84 億人。廣義上,課后服務市場既包括課后服務信息化,也包括內容及服務提供商在內的市場。其中,以 300 元/ 人/學期的費用來看,據開源證券最近的估算,課后信息化服務潛在市場達 1100 億元,以此來看,課后服務的市場規模不低于千億元。
據上海市教委發布的《上海市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工作指南》顯示,課后服務以校為本,多方參與。據廣東省教育廳發布的《關于做好義務教育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通知》,通知強調「課后服務以內部供給為主,購買服務為補充」,同時強調「學校不得把課后服務工作完全交給第三方機構,同時嚴禁學校與校外培訓機構聯合開展面向中小學的有償課程輔導」。
即使在課后服務發達的廣東省,絕大多數學校也回收了基礎托管業務,由校內教師承擔。「廣東收費政策相對包容、靈活,但這只是落地層面的開放,課后服務發揮學校主陣地的大方向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在這樣的基調下,以「謹慎樂觀」的心態回歸業務,思考能夠為學校及教師提供怎樣的幫助,選好區域、找準定位、長期發展,也許才能蹚出屬于自己的道路。
業界人士認為,面對課后服務,需要以系統性思維看待。事實上,課后服務是貫徹「雙減」的有力工具,也是讓教育最終回歸公益、回歸普惠的有效途徑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課后服務是公辦教育體制的延伸。那么,如何找準商業和教育的平衡,就顯得至關重要。
本報告根據課后服務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課后服務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課后服務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課后服務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是課后服務企業、學術科研單位、投資企業準確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態,把握市場機會,正確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的必備參考工具,極具參考價值!
了解更多行業數據詳情,可以點擊查閱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2-2027年課后服務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