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演變,可以呈現出怎樣的形態?
近日,記者探訪毗鄰湘贛邊的永新縣。當無人機沿著蜿蜒的禾水河俯瞰縣城,只見左岸的老城已全面煥新,右岸的新城正生機勃發。
(資料圖)
在深入推進湘贛邊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建設的征程上,永新加快打造“一江兩岸、一城四區”發展格局,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實現了“一縣雙城、兩岸聯動、比翼齊飛”的城鎮新格局。
老城煥新幸福感提升
如何破解老城民生短板突出、城市活力不足等問題?永新縣給出答案:以“點式切入”的“城市更新”作為融入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更優選項。
將廢棄蚊香廠改造成非遺文化新窗口,讓昔日垃圾場變身網紅游客中心,在舊社區辦公樓引入地方美食、藝術培訓等30余家經營主體……永新縣在老城區特定區域開展有針對性的小規模“城市更新”,在保留古城原有肌理的同時,讓街巷與建筑發揮新功能。通過優化商業布局、盤活閑置載體、推進業態調整,如今的永新老城,魅力不減。
這樣的“微改造”,已成為永新近年來一以貫之的原則。沿秀水河打造的秀水美食坊成為當地首個夜市經濟綜合體,用煙火氣點亮城市夜經濟。河岸沿線的舊工業廠房、老舊小區、文化設施等資源也被盤活,增設娛樂、親子等主題空間,讓群眾生活幸福感在城市品質創新提升中進一步增強。
如今,全縣8個片區改造全部完成,46個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項目相繼落地實施,11座口袋公園激活老城邊角空間,“生態修復+文旅融合”模式入選省級典型案例,東門和南門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全省第六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日益增長。
新城崛起宜業又宜居
老城區煥發生機的同時,如何讓新城區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永新縣將目光投向了禾水河以東板塊。
2021年,永新縣河東新區正式動工建設。新區以生態濕地公園為軸,周邊布局永新中學、綜合醫院、商會大廈等民生公共服務類業態。同時,培育倉儲、飲食、建材等新經濟業態,讓居民生活和產業發展充分結合,進一步積聚新區人氣。
“兩年前我還是橫江村村民,現在變成了‘城里人’。新建的兩個店面與租賃人簽訂了八年租約,租金與建房成本基本持平,隨著往后新區的發展,相信我們還有更廣闊的舞臺!”居民肖紅斌高興地說。
為解決“誰來建、誰來管”的問題,永新縣采取土地掛牌配建方式,引入經營主體作為項目實施主體,前期負責投資開發,后期享有全生命周期的運營權。同時,將老城區部分改造征遷的居民安置到新區規劃的700余畝城區征遷安置區,建設集書畫、絲綢、休閑為一體的特色小街,樓下是商鋪,樓上是住戶,可自主經商、租賃或出售,引導征遷戶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預計每年有5000至1萬人遷移至新區。”永新縣縣城新區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劉水開說。
老城已蝶變,新城正崛起。自2019年至今,永新縣城建成面積從11.92平方公里擴大至17.2平方公里,“互聯互通更便捷、生態格局更完善、產業布局更合理、生活環境更宜居”的高質量發展格局正加速構建。
周幸 周智瑋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 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