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資料圖)
就像地震有里氏震級,溫度有攝氏溫標一樣,與核相關的事故也在國際上有個分級,它就是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它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和經合組織核能署聯合制定,目標是提供一種統一的方式來比較和傳達不同核事件的風險和后果。
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將核事故劃分為七個級別,每個級別代表一種特定的事故嚴重程度。其中最高等級是第七級:重大事故。 第七級意味著在核安全方面發生了嚴重的大規模失控,可能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廣泛的輻射危害,需要采取大規模的應急響應和對策措施。
人類迄今為止只發生了兩次第七級的核事故,那就是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和2011年的福島核電站事故, 然而這兩次事故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進行了一個安全測試,主要測試反應堆在停電狀態下的冷卻系統的運行情況。 然而,由于操作員的失誤和設計上的缺陷,導致了事故的發生。
在測試過程中,操作員關閉了太多的安全系統和緊急關閉設備,使得反應堆的冷卻能力喪失。此外,設計上的缺陷也使得當反應堆處于低功率狀態時,核反應依然持續產生熱量,導致反應堆內的冷卻劑水溫度升高。 當冷卻劑水溫度上升到臨界點時,發生了蒸汽爆炸,炸毀了反應堆核心。 爆炸釋放了大量的輻射物質,包括放射性碎片和核燃料碎片,造成了嚴重的輻射泄漏。
事故發生后,一股巨大的火球升到空中,隨后煙霧和輻射物質擴散到大范圍。 大量的輻射物質被風托帶著,向周圍地區和遠離事故現場的地方擴散,對人類、動植物和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 事故導致31人當場死亡,放射性物質四處飄散,災難降臨在了歐洲大地上。
由于此前沒有發生過如此強烈的核事故,因此人們其實都沒有太多經驗。 當地消防隊28名消防員接到報警后立刻出警,他們不知道輻射的危害,開啟消防栓就上了屋頂。 當天送醫死亡的31人中,大部分都是消防員和救護員。
就如剛剛說的,人們并不知道這件事的危害有多大, 蘇聯官方得到的信息是:反應堆發生火災,但沒有爆炸。因此蘇聯第一時間并沒有重視,只是將其當成了普通的核事故對待。
當然這畢竟是核事故,因此也派出了軍隊強制撤離周圍居民。并且派出了新的專家組去檢測當地的輻射量、評估事故的情況。然而這個專家組也不知道抽了什么風,他們 已經在附近檢測到了幾百倍致死量的輻射,但他們卻根本不相信——他們還以為是測量輻射的機器壞了! 事故報告遲遲無法提交,直到差不多一周后, 蘇聯政府收到了瑞典發來的信息:輻射云已經到達瑞典。
蘇聯政府這時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完全被低估了!然而他們深知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的道理,在之后蘇聯的緊急應對已經不計代價。 為了處理核事故,蘇聯做了緊急動員,超60萬人自愿報名前往處理。
軍隊迅速進行了周圍地區的疏散,并建立了一個被稱為"切爾諾貝利排除區"的禁區。 這個區域涵蓋了一個半徑為30公里的區域,隨后擴大到了更大的范圍,這個禁區隨后成為了永久的禁區,至今沒有人居住。
在疏散居民的同時,蘇聯從各地征召了大量自愿報名的消防員、軍人和志愿者前往現場進行滅火工作。 他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資源來控制火勢,并防止進一步的放射性物質泄漏。
為了控制輻射泄漏,蘇聯人用重型直升機投擲大量的沙子、粘土和其他物質來掩埋炸毀的第四號反應堆;敢死隊進入核電站阻止堆芯滲入地下水;消防員軍人對之后的現場進行凈化清洗;建造石棺罩住發生爆炸的4號反應堆…… 災后兩年內,有26萬人參與了事故處理,他們都或多或少受到輻射,有些人明知會一去不回卻仍然義無反顧。
最終事故終于處理完成,但蘇聯為此付出了超過200億美元的成本,這還不包括各種賠償在內。據2006年的統計研究,約有9萬人因切爾諾貝利事件死亡,致癌人數約為27萬人。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嚴重事故,級地震引發的海嘯導致核電站的核反應堆冷卻系統失效。
事故發生時,福島第一核電站共有三個工作中的核反應堆,其中三號反應堆被關閉進行燃料棒更換,而一號和二號反應堆仍在運行。地震發生后,海嘯導致了事故的嚴重后果。 海嘯沖擊波淹沒了核電站,并損壞了冷卻系統的設備和電力供應,導致反應堆無法正常冷卻。
缺乏冷卻導致反應堆內的燃料棒過熱,產生氫氣并與外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劇烈反應,引發了氫氣爆炸。爆炸破壞了反應堆的外部建筑,導致放射性物質泄漏到周圍環境中。
有了切爾諾貝利的經驗,日本的初期處理還是比較正確的。 他們迅速啟動了廣泛的疏散計劃,撤離了受輻射影響的居民,并設立了一個半徑20公里的禁區,同時派遣了專人負責搶險救災任務。
由于事故導致核電站失去電力供應和冷卻系統的故障,他們利用了各種設備,試圖恢復電源和供水,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控制事故的進展。 其中,他們嘗試讀取電廠關鍵安全參數,以了解反應堆的狀態。他們還試圖實施反應堆冷卻劑系統的卸壓,即減少反應堆內部壓力,以防止進一步的破壞。此外,他們還進行了壓力容器的卸壓,以減輕系統中的壓力……
為了冷卻反應堆堆芯和乏燃料水池,現場淡水資源很快用盡,東京電力公司在事故后陸續向1號、3號和2號機組堆芯注入海水。 這是一種臨時措施,以阻止事態進一步惡化。隨后,福島第一核電站建立了淡水供應渠道,并開始向所有反應堆和乏燃料池持續注入淡水,以更好地控制核反應堆和乏燃料的溫度。 最終日本處理福島核事故花費了大概600億美元,但這其中是包含了各種賠償費用的。
以兩次事件對比,人們很容易認為日本處理得更好。 但實際上與蘇聯相比,日本的后續處理非常不負責任。
雖然同為七級核事故,但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根本不是一個量級,處理難度也完全不一樣,這從兩者的花費就可以看出: 1984年的200億美元可比現在的2000億美元還值錢!此外,日本福島核事故還留下了一個重要的核污水的問題。
福島核污水主要有三大來源:反應堆原有的冷卻劑、事故發生后持續注入的水以及大量滲入反應堆的雨水和地下水等。 由于福島核電站地勢低洼又臨海,因此每天都會有很多水滲入,據了解現在已經有超百萬噸核污水。
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會釋放出輻射, 當人暴露在這些輻射源附近時,可能會對細胞和組織造成損害,增加患癌癥和遺傳突變的風險。
而核污水的排放可能對水體中的生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放射性物質進入水環境后,可能對水生生物的生長、繁殖和生態系統產生毒性效應,對水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而且放射性物質可以通過水體進入陸地生態系統,進而進入食物鏈中。 當受污染的水或土壤被植物吸收,或水生生物攝取放射性物質后,人類通過食物攝入可能會暴露于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風險。 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較長,意味著它們可能在環境中存在相當長的時間。這可能導致長期的污染問題,對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持續的潛在風險。
8月24日,日本擅自決定將核污水排入大海,這種極端自私和不負責任的行為必將永久遭人唾棄。
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世界上70%的氧氣是海洋植物(主要是藻類)產生的,一旦大海出現問題,危害的是全人類的安全。 海洋安全是全人類的事,我們有義務保護好它,否則終有一天受害的會是我們自己。
最后,由于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