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端午節怎么過?蘇軾答:喝酒、唱歌。
在宋代蘇軾的《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中,端午節最歡樂的莫過于和朋友一起喝酒唱歌了。這我們印象里的吃粽子、賽龍舟似乎完全不同。
(資料圖片)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之 五月競舟 (局部) 郎世寧
其實,古人過端午節可比我們現在“豐富得多”。
除了端午,還有端一二三四?
關于“端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端”這個字在戰國時期的竹簡上就出現了,它是形聲字兼會意字,從立,耑聲。本義一般認為是開始、開端,后來引申為人的品行端正。《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端午”就是“初五”的意思。
另外,古人還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記載:“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天干地支
根據古代天干地支的算法,一年中第五個月是“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除了端午、端陽,端午節還有很多別稱。據統計,端午節的叫法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是最多的,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浴蘭節、女兒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二十多個。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稱是“五月初五”,唐以后,“端午”便取而代之,成為主流的稱呼。
解鎖端午不同玩法
關于端午的習俗,現在人們最常見的應該就是吃粽子、賽龍舟了,部分地區還有掛艾草、喝雄黃酒等習俗。現代的端午習俗已經十分豐富,古代人民端午時節的花樣只會多,不會少。
1.粽子,能吃又能玩
唐朝時,端午節很多習俗的紀念意義減弱,逐漸成為民眾喜愛的娛樂活動。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宮中在端午節這天舉行了一種射粽游戲:將粉團粽子置于桌上,大家用小角弓射擊,射中者即得到相應的粽子。
此外,唐宮中還舉辦過解粽比賽:吃粽子時解下的粽葉最長又解得最快者便是優勝者。這些游戲玩起來簡單有趣,因此很快便從宮中傳到民間,成為當時流行的端午習俗。
清 徐揚 《射粉團》
除了粽子游戲,關于粽子口味,古代也早就有了“甜咸黨”之爭。清代以前,粽子都是甜口的,蘇軾就是一個標準的 “甜黨”。他的《皇太后閣六首》中有:“不獨盤中見盧橘,時于粽里得楊梅。”說明他尤為鐘愛以蜜餞為餡的粽子。
清代以后,火腿出現并逐漸流行,南方部分地區出現了咸口的“火腿粽子”。清代詩人林蘇門就有《火腿粽》一詩:“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膩透纖紅。細箬輕輕裹,濃香粒粒融。蘭江腌酺貴,知味易牙同。”可見他對火腿粽的喜愛。
2.斗草,老少皆宜的娛樂活動
除了粽子,古代還流行一種男女老少都愛玩的娛樂活動——斗草。說起斗草,最早見于文獻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分為文斗和武斗。
武斗是人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戲。”
清 金挺標《群嬰斗草圖》
文斗多數為女子所玩,主要考驗人的知識功底。在古代,文斗有特定的規矩,像是對對子一樣,如一個人說“狗尾草”,根據規則,狗尾草可以對雞冠花,另一個人就要回答“雞冠花”,如果對方答不上來,那便是輸了。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圖》局部
《紅樓夢》中第六十二、七十六回等便有大觀園中的女子們斗草的描寫,眾人對出了如“觀音柳對羅漢松”“金盞草對玉簪花”等風雅又有趣的對子。
3.贈夏衣,君臣之間的情誼交流
吃喝玩樂之外,端午還是一個交流感情的好時機。唐朝時,君臣之間流行在端午互贈夏衣。
杜甫有一首著名的《端午日賜衣》,詩中寫道:“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杜甫畫像
宮衣又叫夏衣,據悉,當時的杜甫流放被貶,只是一個八品小官,因此對收到皇帝的夏衣既驚訝又感激。從側面看,這也說明了皇帝賜夏衣不僅限于高官,反而范圍十分廣泛。
皇帝給官員賜衣,地方官吏也會向皇上敬獻夏衣。在杜甫的另一首詩《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中有一句“裁縫云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寫的就是向卿這個人做了一件夏衣,要去進奉給皇上,杜甫作此詩為他送行。
無論是粽子的“花樣玩法”,還是斗草、贈夏衣等從朝廷到民間都流行的娛樂活動,古人這些活動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的同時,也給我們過端午節帶來了一些巧思。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屈原、伍子胥傳說流傳至今,射粽、斗草等風俗卻在發展中逐漸消失。
在今年的端午節,也許我們可以扯一根雜草,和小伙伴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斗草決斗,重享這古老游戲帶給我們的樂趣。(正觀新聞記者 許怡童)
統籌:梁冰 編輯:張曉璐 版權聲明本稿件為獨家原創,版權為鄭州報業集團有限公司(正觀新聞)所有,轉載或者引用請注明來源及作者,如有違反,依法保留追究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