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出來了:你的情緒價值,就是最頂級的善良
情緒價值,比金錢更為寶貴。
作者:洞見Leyla
這兩天,高考成績陸續出來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輪明月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高考帷幕緩緩落下,背后卻有千萬個家庭正在經歷不同的酸甜苦辣。
有人因為考得好而歡欣雀躍,畢竟多年苦讀在此刻得到了回報;
也有人因為考得差而愁容滿面,擔憂未來的同時,更心疼數年辛苦付諸東流。
在這個悲歡齊聚的日子,不管孩子考得好還是不好,都記得給他一個擁抱。
因為此刻,你的情緒價值,就是最頂級的善良。
1
人的堅強超乎想象,脆弱也是
我的老家,在四川的一處大山里。
在那個落后的小山村里,很多人一生都沒有離開過村子,更沒有看過外面的世界。
但幾乎每個人都懂得一個真理:讀書改變命運。
對于很多家庭來說,人生境遇的改變就壓在孩子的一紙成績單上。
可想而知,很多孩子都背負著巨大的壓力。
記得我家對門,曾經有個小男孩,為人禮貌周到,深受長輩喜愛。
在高考成績揭曉的當晚,他收到手機短信。
內容顯示,他的高考總分469分。
而當年,四川省高考文科本科第三批錄取控制分數線476分。
得知這個消息,他的爸爸沉默不語,廉價的香煙抽了一整晚。
媽媽也忍不住唉聲嘆氣:“我們做父母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是希望你能出人頭地。現在……”
孩子聽完心頭難受得緊。
他準備出門透一透氣,剛好迎頭撞上了前來問分數的鄰居。
得知了他的成績,鄰居悠悠地說了句:
“分數這么低,你父母以后日子怎么過喲。”
一句話,孩子的心理就崩潰了。
他找到家中的農藥,找了個借口就出去了。
十分鐘后,孩子在母親的哭聲中離開了。
心之所傷,都是暗傷。
對這個孩子來說,十年寒窗讀書的苦,其實都算不了什么。
周圍人的話語,才真正撕開了內心深處的口子。
莫泊桑說:“人的堅強和脆弱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時候,我們能咬牙走完很長一段路;
但有時候,僅僅一句話,就可以撕破所有的尊嚴和希望。
所以千萬不要隨意議論別人,更不要覺得別人怎么一句話都撐不住。
你不是他,永遠無法切身體會他的痛苦。
對待那些高考失利的孩子,如果分擔不了他的悲傷,你還可以選擇善良。
收起你的哀嘆、嘲諷;忍住你的指責、傲慢。
不輕易打擾,不肆意妄言,是成年人應有的修養。
2
你的情緒價值,是最頂級的善良
馬斯洛,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曾經提出過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
我們每個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還有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
生而為人,被理解、被愛護是每個人內心中最大的渴望。
所以有時候,當別人正身陷沮喪、痛苦的境地。
你一個善意的舉動、一句貼心的言語,也許就能讓他在黑暗中見到微光。
1925年,梁啟超的次女梁思莊到加拿大留學。
第一次入學考試,梁思莊成績非常不理想。
她很是沮喪,自己一直以來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如今卻取得如此“丟人”的成績。
然而梁啟超卻安慰女兒說:
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努力便好了。
對待子女的成就,梁啟超常說:
“將來是否能成功,當然還是看天分。但問耕耘,莫問收獲,盡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
不管在什么時候,他都用溫柔從容的態度去鼓勵孩子們。
在梁啟超的熏陶之下,梁思莊重振信心,發奮讀書,后來更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布雷頓角的嘆息》中有句話說:“當我們被肯定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更好。”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難免會有失意的時候。
能在別人困頓之時,提供正向的情緒價值。
哪怕只是一句贊美、一聲叮嚀,都可能改變別人的命運,成為他救命的稻草和遠航的路標。
1946年,汪曾祺離開西南聯大,準備在上海找一個棲身的工作。
但一連幾個月,都碰了釘子。
幾番打擊之下,他情緒低落,一度想到了自殺。
沈從文聽說了這件事,立馬給他寫了一封長長的信。
在信中,沈從文不斷夸贊汪曾祺的文章寫得好,只要堅持下去,將來必有大成就。
這番話,如同一道光,照亮了汪曾祺的內心。
自此他不再怨天尤人,全身心投入創作之中,最終成為一代文學大家。
《積極情緒的力量》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并不是因為生活圓滿、身體健康才感受到積極情緒的,而是由衷的積極情緒創造了圓滿與健康的生活。
人生之路,荊棘遍地,坎坷泥濘不可計數。
每個人總會在某個時間路口,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阻礙。
那些情緒價值高的人,卻能像山間溫暖的風,吹走他人生命中所有的陰霾。
他們溫柔體貼,總是能默默給予別人關懷。
與人交往,能為別人提供一份情緒價值,是做人難得的智慧和情商。
3
心理學家丹尼爾說過: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換而言之,你的情緒價值越高,給人的感覺越舒服,你的人生也越廣闊。
如何做一個“高情緒價值”的人?三個建議送給你。
1. 善換位——體諒永遠比自私更正確。
人和人之間的隔閡,很多時候都源于缺乏諒解。
孩子沒考好,你說:不就是讀個書嗎?有那么難嗎?
愛人心情差,你說:不就是一點小事嗎?有那么矯情嗎?
朋友壓力大,你說:不就是一份工作嗎?有那么多不開心嗎?
……
有句話說: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你以為很熟悉眼前的這個人,其實完全不了解他內心經受的苦痛與煎熬。
如果你總是固執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衡量他人的問題,就會讓彼此的關系越來越遠。
凡事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用心體會他人的不容易。
理解多一分,矛盾才能少一分;體諒多一點,內心才能近一點。
2. 懂傾聽——耳朵永遠比嘴巴更重要。
生活中,很多人都善于說教,卻不善傾聽。
就像《小歡喜》中,宋倩懷疑女兒英子早戀,又質疑她學習成績下降。
宋倩哭著教育英子:“媽媽都是為你好啊!”
結果英子痛苦地吼道:“都是你想的,可是你聽過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嗎?”
對于女兒的所思所想,宋倩向來充耳不聞,這才造成了兩人關系的僵化。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道路。
上帝給了我們兩個耳朵一個嘴巴,就是讓我們少說多聽。
當你能夠靜下心來,讓別人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你才能聽見他心底的脆弱,才能靠近和親近對方的靈魂。
3. 多夸人——贊美永遠比批評更有效。
知乎博主@邵秋宇在讀高中的時候,學習成績很糟糕。
老師們一致認為這個孩子無藥可救了,他也破罐子破摔地對待自己。
然而每當他拿著60分的成績回家,爸爸就會不遺余力地夸他:
“看看這成績,我兒子還是行的啊!”
每當他放下游戲機,安安靜靜翻開一本書,媽媽就會眉開眼笑地贊他:
“看書好,看書好,秋宇游戲打的厲害,讀書也不差。”
身邊人的鼓勵,宛如一陣春風,吹醒了那顆萎靡不振的心:
“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了。”
兩年后,他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人生的軌跡自此發生了改變。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類本性的最深企圖,就是期望被贊美、欽佩、尊重。”
一句傷人的話能毀掉一個人,一句夸獎的話卻可能會拯救一個人。
當我們能夠真摯且熱切地對別人表達自己的欣賞,就是“高情緒價值”的體現。
▽
高考成績出來了,真正的關心,其實不需要太多的付出。
只要你能夠提供一點點情緒價值,也許就能為別人帶來春風拂面般的溫暖。
在別人開心的時候,真誠地分享他的快樂;
在別人失落的時候,默默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
學會體察別人的心緒,并給予一份溫柔與善意,就是生而為人最頂級的善良。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