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的春天確實要來了。
多家在線旅游平臺數據顯示,今年端午假期出行人數或將達到5年來最高。
(資料圖)
飛豬發布的《端午假期出游風向標》顯示,端午假期首日及前一日的火車票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超30倍,端午假期機票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超7倍。新疆、西藏、內蒙古、云南等西北和西南目的地增速領跑,火熱程度高于五一假期。
誰會成為大熱門目的地????
芒市可能是“黑馬”。??
五一假期,騰沖-芒市-瑞麗路線異軍突起,五一期間德宏地區的住宿預訂量較2019年同期增長超4000%。
在這條路線中,芒市更多像是贈品:大部分游客只選擇留給它半天時間,能加入這條路線純屬因為地理位置上的方便,可以順便去一下。
但到了暑期,芒市可能要迎來它預計之外的大批游客了。
“這里的冬天不會低過20度,夏天不會熱過28度。”當地人阿麗說,五一假期許多地方的天氣還不太熱,芒市的舒服之處要在盛夏和凜冬中才會更為突出。
她認為,像游客一樣來芒市半天沒什么意思,畢竟這里沒什么旅游資源,沒什么打卡點可以分享。
唯一適合這里的旅游方式,可能是住下來,像當地人一樣生活。
很像早期的大理
像當地人一樣生活,意味著沒人在意你。
當你在路邊掃了一部“小電驢”,享受傍晚的微風吹拂時,不過是上下班電驢群中普通的一員。
頂多有人在你興奮得大喊大叫時,默默瞄上你一眼。
唯一會響應這個有著“自由”味道行為的人,是你那些在格子間里敲著電腦奮戰的同事。他們大概率會在微信群聊里發上一大段可以總結為“羨慕嫉妒恨”的話。
當你結束了一天的玩樂,想來頓宵夜犒勞一下辛勤的自己,那恐怕要失望而歸。晚8點后,市中心的美食城店鋪中,仍在營業的只有寥寥10家。
本地人通常不會在這個時間仍在外就餐,畢竟這里沒有密密麻麻的寫字樓,以及需要加班、開會、寫文檔的人群。零星有營業到較晚時間的,多數是連鎖餐飲。
這里的店開門也很晚,早上10點半前基本不會有餐飲店鋪營業。
假如真有芒市的“旅游特種兵”,大概率也會被當地的節奏拖慢。
按圖索驥探店的“當地特色”也是如此:年長一些的服務員、大廚不會說普通話,零星的年輕服務員要照顧好幾桌游客。你必須連蒙帶比劃,才能買走院子里原爐烘焙出來的肉干,因為那原本是為當地人準備的。
△ 當地小餐館正在曬制肉干 圖源:馬妮???
好吃的特色店都開在某個不起眼的路邊,如果沒有當地人帶路,很難看出這里是當地的“招牌”。
簡而言之,這里的餐飲業態做得都是“熟人生意”,沒有針對游客的專門開發。
好處也是如此,如果不是這樣,哪里還能吃到10元一碗、光靠調料就能吃飽的牛肉餌絲、10元一碗的水果大雜燴、38元一份的牛蛙以及無數沒有因為大眾游客口味改造、仍然保留原汁原味的傣味菜式。
當地的住宿也很實誠,在市中心的酒店中,“潑水節房價723元”的立牌就放在結賬柜臺前,明碼標價。
潑水節可能是芒市每年迎來最多游客的時節。
△每年的潑水節是芒市的旅游旺季 圖源:受訪人提供
除了來過節祈福的傣族人,搶完演唱會門票的游客們也會在這個時節涌入。
畢竟他們已經踏破了全國大大小小寺廟的門檻,也很難放過這么一個現成的機會:能拜佛,還能瘋一把。
當我準備忍痛掏錢時,對方擺擺手,“潑水節的房價后天才開始,今天只需要220塊”。
220塊住一間近5星級標準的酒店,整個房間約60平米,大床、電視、浴缸、茶飲、咖啡、零食一樣不缺。2.2米寬的大床,大概就是一躺就不想回到一線城市老破小的感覺。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各個咖啡店。
站在芒市市中心打開任意地圖APP,2公里以內有8家咖啡店。
咖啡店里有在20來度的天氣里穿熱褲+遮陽帽、畫著精致妝容對著手機不斷比劃的小姐姐,有隨便套件T恤,癱在椅子上對著電腦眉頭緊鎖的年輕人,有淺淺品一口咖啡,再望著窗外的夕陽嘆口氣的,不再年輕也不老的面容。
簡而言之,他們的共同點是,一眼就看出來,不是當地人。
一位不愿多聊自己情況的游客說,他覺得這里很像早期的大理:原住民營造的氛圍還未消,商業化的各類業態還未入駐。
△ 在山間拍攝的金塔風光 圖源:受訪人提供
作為世外桃源,還能容他這樣的人躺平一陣子。
“芒市的風,可別吹起來啊。”他感慨道。
像當地人一樣在地
2021年前,大眾對這個城市還屬于陌生的狀態。
直到一位朋友在電話中感慨:“我的老家,一個不知名的N線城市,芒市,最近竟然有人拜托我幫忙訂房間了。”
潮流的轉變往往在最細節的地方才能察覺。當年的潑水節后芒市沒有像往常一樣重歸平靜,而是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夏季傍晚農田上的火燒云 圖源:受訪人提供
因某些原因,國內旅游被前所未有的開發和關注,以往的打卡式和地標式的旅游城市和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出游的需求了。尤其是新變化的出現。
同程研究院與TMI聯合發布《中國旅行消費趨勢洞察白皮書(2023年版)》顯示,2023年旅游的四大新趨勢是:小眾獨特、自在松弛、未知驚喜、深度在地。
雖然特種兵在五一搶去了許多風頭,但大多數消費者的旅游模式,正從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游”,轉變為“去有風的地方”深度體驗當地生活。
廣東人老鄧是這里最早的“深度游客”。在自己的咖啡店開業儀式上,老鄧穿了一條傣族基隆“一種圍裙下裝”,腳上踢著一雙當地特色的象牌人字拖。
在拖鞋被吐槽“不夠正宗”后,老鄧趕忙表示,一定趁“趕集”淘到一雙真正的傣族拖鞋——芒市城區的丙午街在一個較大的傣族村旁,保留著每五天一次的趕集傳統。
與這里的餐飲業態一樣,這個集市不是為游客準備的購物點,而是當地真實的生活業態。傣族的織錦、經文、各類竹編除了能讓游客作為紀念品帶走,也是這里的人生活的真實剛需。
更何況在市集中,還有占據一大塊的肉菜市場,售賣新鮮的山貨。市集早上 9 點左右開始,中午 12 點左右基本上都收攤了。畢竟過了 12 點,就不能叫“新鮮”的山貨了。
△ 芒市當地的農貿市場 圖源:馬妮???
理論上,在“深度在地”這件事上,沒有比像一個當地人一樣生活,更體現在地性了。
在芒市從業20年的媒體人張先生說,民族特色節日、能代表德宏州的特色小吃和體育賽事構成了芒市游客的流量入口。但芒市現在缺乏足夠的旅游基礎設施來承載這種流量。且與往常相比,“人流量在不停的增加”。
“芒市的旅游業態主要還是圍繞機場去構建。相比之下,高鐵火車、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是缺失的。”
圍繞機場的旅游業態意味著,主要客流可能來自于那些希望得到完全不一樣生活體驗的一二線城市人們。
但對于成熟或者說完備的旅游市場而言,周邊游及特色旅游也是對市場必要的補充。
只有旅游多樣性完備、能夠一定程度上平滑客流量,旅游的業態才能夠構建起來。
風起
已經有一批先知先覺者在芒市“下手”了。
老鄧來到芒市已經一年。在距離機場不遠處,他帶領團隊在85天內建起了一座咖啡生豆處理廠,并開設了一家“廣場式”的咖啡館。
帳篷下的咖啡桌前,是一線城市咖啡館難以想象面積的翠綠草坪。
老鄧他分享了一個在廣州和芒市都觀察到的現象:在他廣州的餐廳中,經常有年輕人只點一杯咖啡,就坐在店里,和朋友聊天,或者刷手機,或者很單純地,發呆。
從事餐飲行業多年,今年新開的餐廳是一家富有情調的 bistro。
老鄧覺得,在業內來說,他新開的餐廳無論從裝潢、菜品的品質及口味、還是服務來說,都對得起人均 80 元的價格。
但是,事實完全與想象相反。在用餐時間,餐廳并沒有如老鄧所愿排起長隊,反而是下午 2 點到 5 點的下午茶時間,年輕人占據了大半的餐廳。
△芒市當地特色美食中,蘸水扮演了重要位置 圖源:受訪人提供
“他們不去咖啡廳喝咖啡,不知道是咖啡廳沒位置了,還是我們這比較漂亮好拍照。”老鄧說道。
不過,老鄧也發現了新的商機:年輕人可能沒錢了,但是他們有時間、有閑。
據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發布的數據,2023年“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合計2.74億人次,同比增長70.83%,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480.56億元,同比增長128.90%,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芒市山間小道的云霧與朝陽 圖源:受訪人提供
按照這個數據計算,今年五一假期人均旅游消費約540元,而2019年同期則約為645元。愿意出游的人多了,但兜里的錢,尤其是年輕人兜里的錢,確實少了。
在日本經濟學家三浦展觀察到的4種消費時代中,第三消費時代,消費主體由家人轉變為個人,要名牌,追求質量。而第四消費時代則是返璞歸真、性價比、個人化、服務化的消費業態。
隨著整體經濟增長的放緩,前些年鋪天蓋地的“消費升級”,一切品牌化、打卡化的消費業態已經偃旗息鼓。
據三浦展的觀察,那些更能回歸生活本身的商業在第四消費時代會崛起。講究性價比的巨頭會異軍突起,而在垂直領域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生意會做得有滋有味。
沿著小眾獨特、自在松弛、未知驚喜、深度在地這四個角度畫一條線,芒市無論如何都會在那個交匯點上。
集天時地利于一身,芒市只差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這種基礎設施不單是指橋路房子,也是商業業態能否逐漸聚集。
在老鄧看來,旅游始終是旅游,前來旅游的游客所追求的在地性是“以自己熟悉的方式,體會不同的風光”,最終追求的肯定是品質高和享受的生活。
另有先知先覺者與老鄧有同樣的判斷,在芒市中你甚至能找到著名的公路車品牌Trek的專賣店,這個牌子的自行車與閃電一起,成為一線城市中產追求的目標:稍微上檔次的公路車,叫價都在3萬元以上。
當騎著小電驢在芒市道路上飛馳時,總能看到旁邊全副武裝、一身裝備價格超過5萬元的公路車愛好者飛馳而去,遠遠地把你甩在身后。
如果要對芒市現在的旅游業態做總結,大概就是:這里很像早期的大理,早起的種子人士與商業業態已經萌發,正等待著與逐漸完備的基礎設施一道起飛。
芒市的這陣風,遲早要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