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紹興市越城區,巴魯特工業旅游紡織服裝史館向世人展示著多維度的紡織文化。琳瑯滿目的紡織服裝,靜靜述說著紡織藝術的發展歷程。
巴魯特紡織服裝史館由二樓+內部通道+三樓組成,近年來,史館以旅游業“微改造、精提升”行動為契機,將展覽內容設計為以中國紡織服飾發展史和紡織服飾科普教育為主,使其兼具科學普及、學術交流、學科教育、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功能,充分體現了學術性和科普性的結合、紡織與服飾的融合等特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學習。
二樓部分是成衣的展示,原料與款式多種多樣。其中蓑衣文化展示了華夏民族淳樸自然、堅韌不息的精神;藍印花則以棉手織布為底,染料為植物藍靛,制作過程為手工操作,是傳統技藝的傳承;漢服展示則以桑蠶絲為原料,是當下熱度不減的服飾之一,體現漢族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涵,并彰顯華夏民族認同精神的服飾體系。
“對于紡織類的文化和工藝,現在的年輕人都不了解,也不關注,但是傳統技藝里面具有很多的智慧,無論是技藝本身還是其內在的思想,都需要我們去學習和發揚。”前來觀看展覽的劉先生說。
巴魯特紡織服裝史館以此次旅游業“微改造、精提升”行動為抓手,打造宋代愛國詩人陸游打卡區,精細地為陸游1:1量身定制雕像。他的背景墻紙為宋徽宗筆下臨摹的《搗練圖》,主要描繪了當下時期婦女織造過程中,搗練、理線、熨平、縫制等勞動操作時的情景。宋徽宗臨摹版本較原圖,色彩更為鮮艷,工筆重彩,彰顯宋朝文化之盛。
三樓主要是智能數字化生產車間、服裝原材料、服裝老物件的展示。旨在讓參觀者了解服裝的基礎材料,包括棉、麻、桑蠶絲等天然材料,以及化纖材料,最后是科技環保材料等等;參觀老物件的展示和智能數字化生產車間,旨在致敬過去老祖宗的智慧以及其與科技創新的相互結合。
紡織服裝史館通過本次旅游業“微改造、精提升”行動,著力突出“纖維-紗線-面料-成衣”的整個工藝過程,它的建立一方面是對紡織服裝文化遺產的收藏和保護,弘揚紡織工藝內在的創意思想,傳播紡織文化的精神內核;另一方面紡織服裝史館也是專業人士進行學術研究的基地,可以給予現代的設計師們以更多的啟迪,讓紡織工藝的智慧可以不斷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