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臺風“海葵”殘余環流、季風和弱冷空氣共同影響,9月7日傍晚到8日上午,深圳出現了超歷史紀錄的特大暴雨,具有強度超強、持續時間超長、強降雨范圍超大的特征。
據最新預報,伴隨臺風“海葵”的殘余環流整體西移并減弱,深圳位于低壓環流的東側邊緣,8日下午起降雨強度明顯減弱,但今晚到明天,深圳仍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資料圖片)
那造成此次極端降雨的原因有哪些?這樣的暴雨能預測嗎?還會持續到什么時候?
本次極端特大暴雨是如何形成的?
這次極端降雨可以說是“Buff疊滿”。
一是,臺風“海葵”的殘余環流長時間維持,自7日8時至8日8時在粵西附近穩定少動,深圳市處于低壓東側氣流匯合區內,為強降雨的長時間維持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是,深圳附近三股氣流輻合,且夜間季風突然加強,邊界層急流急劇加強到25米/秒,使水汽在深圳附近小范圍急劇輻合;
三是,有弱冷空氣卷入,低壓、季風和弱冷空氣三者疊加有利于降水云團的形成;
四是,強降雨云團源源不斷從香港生成并向深圳移動,導致降雨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
這樣的暴雨能預測嗎?
預測需要依靠很多先進技術手段,主要是要有先進的預測模型及大量實時獲取的數據,包括通過衛星、地面、探空等手段獲取的數據。比如香港是在11點05分掛出的黑色暴雨警告,雨勢隨后就加大了,這就是一次有效的預測和預警。但對降水強度的精確預測,目前仍然是一個國際難題,預測技術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本次極端過程突發性、局地性、極端性強、可預報性低,超出預報范圍。目前這種極端暴雨預報,仍是世界性難題。
極端天氣還會持續影響廣東嗎?
臺風“海葵”的殘余低壓環流緩慢向西移動并逐步消散,它持有的水汽會越來越少,西南季風帶來的水汽也可能相應減少;同時,南下冷空氣正在減弱,廣東的熱鍋效應也因為降雨降溫而減弱。綜合來看,有利于降水的疊加效應在減少,這次降雨的影響將慢慢減弱,可能在兩三天后逐步消失。
從目前看,臺風“海葵”的殘余環流持續往西南方向移動,6日開始在汕頭、汕尾,7日8日往深圳、廣州移動,8日晚開始會移動到粵西一帶(如陽江等地)。雨還會繼續下,但對廣州、深圳、香港的影響會逐步減小。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綜合南方+、深圳發布、深圳天氣、廣東天氣、深圳特區報、新華社、深圳新聞網
責編 | 陳詩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