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的風俗習慣有收清露、祭禹王、吃龍眼、喝白露茶、吃番薯、吃鰻魚等。浙江溫州等地還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于此日采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對身體很好,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白露時節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里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吃番薯: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著可使飯后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著為習。番薯早在明代,中國醫學家李時珍將其列為“長壽食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番薯的“社會地位”亦隨之提高,世界不少國家稱其為“長壽食品”。
福州有“白露必吃龍眼”習俗。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龍眼是再好不過的了。吃龍眼最好剝殼后浸泡在煮好的稀粥或米湯內,早餐時吃,補充水分。
中國民間在白露節氣有“收清露”的習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因此,收清露成為白露最特別的一種“儀式”。
秋社活動是一種歡慶豐收、祭祀神靈的喜慶活動,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舉行。大約在立秋后四十余日,一般在白露、秋分前后,至今以傳承千年。
白露的講究有句俗話叫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就是說處暑的時候還可以用涼水沖洗,到了白露的時候就不要赤膊露身了。在白露的時候不要吃冷的食物,會導致身體不健康,如此一到冬天就容易出現問題。白露時節一夜更比一夜涼。在睡覺時記得不可貪涼,要蓋好被子,禁止涼氣入體。
一般到了秋季,人的胃口就會很好,所以這時候人們往往會進食過多,或者暴飲暴食。但是吃到肚子里的食物都會轉化為人體的能量脂肪,引發肥胖。所以,白露時節,忌暴飲暴食,要注意飲食適量,不能放縱自己吃過量的食物。
白露時節,正是中國各地大忙時節。東北地區,開始收獲谷子、高梁和大豆,一些地方開始采摘新棉;同時,要給棉花、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選種留種,及時騰茬、整地、送肥,搶種小麥。
白露節氣的特點是什么特點:秋高氣爽、全年晝夜溫差大。國古籍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從氣候規律說,白露時節,涼爽的秋風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夏季風逐漸被冬季風所代替,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加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云,地面輻射散熱快,所以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天氣也就越來越涼。
以上就是白露的傳統習俗是什么 白露的傳統習俗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你有幫助,如果您還沒有找到滿意的解決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關文章,有很多白露的傳統習俗是什么 白露的傳統習俗相關的拓展,希望能夠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