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法制 >

“鄉村藥神”:殘疾村醫行醫40年退休仍堅守山村 曾成功搶救難產孕婦保住母子|觀熱點

2023-06-23 18:04:35 來源:成都商報紅星新聞

肢體三級殘疾,行走蹣跚,何明學卻在鄉村醫生崗位上服務了40余年,醫療箱背壞了12個,拐杖用壞了24個,代步車騎壞了6輛……

從20歲當上村醫,何明學就再沒換過工作,一直在村里行醫,見證了菩船村40余年的變遷,往日貧窮的鄉村,現在已交通便利。老百姓看病原來大多在村里,現在已可方便地前往四川巴中城區。


(相關資料圖)

↑何明學工作照

如今,村里的老人多了,村醫的工作范圍也發生變化,注重公共衛生和基礎診療服務,并做好相關宣傳。但何明學依然待在村里,因為還有很多老人找他看病,村里的老人們還是更相信眼前這位“老醫生”,在他們眼里,何明學就是真正的鄉村“藥神”。何明學也一如既往為他們治病,并隨時家訪。

雖然,何明學年過六十并已退休,但他依然在村里堅守。他說,留在村里,是希望生病的老人們能隨時找到自己。當年正是村民們的幫助,他才得以繼續求學當上了村醫,“村民的恩情,我得記住一輩子……”

從小家貧:

母親病逝那年立志從醫

在村民幫助下求學當上村醫

6月5日,大雨過后,轉晴,初見何明學是在四川省南江縣雙流鎮菩船村,他走路蹣跚,個子不到1.5米,很難想到他是一名村醫,更難以想象他在村醫崗位上服務了40余年。

↑何明學給村民看病

何明學,出生于1962年12月,當時他父母已育有六個子女,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們一家人住在大巴山深處,當時還叫菩船鄉(現已撤鄉合并到南江縣雙流鎮)。由于子女眾多,何明學父母的壓力很大,生活過得緊緊巴巴。提起小時候的生活,何明學直搖頭,家中姊妹多,吃飯穿衣都成問題,“衣服穿哥哥姐姐穿過的衣服,家里吃稀飯都難”。要是有個頭疼腦熱,在山里找個醫生更難,很多時候只能強忍著。

為了養活一大家人,作為農民的父母,操勞了一生,母親還積勞成疾。1970年3月16日深夜,母親突發疾病,因當時菩船村距正直鎮醫院較遠,交通落后,還沒等到村里醫生到家,何明學母親已不幸病逝。

何明學說,因母親沒得到及時救治,自己心有不甘。也就是在那年,8歲的他暗下決心要當一名醫生。

靠著省吃儉用,1974年,何明學考上初中,因成績優秀經常受到學校表揚。然而,因家境貧寒,他的學業面臨中斷,就在家里連1.5元學費都拿不出時,菩船村的村民們知道后,為他送上吃穿用品,籌足學費后才繼續上學。

然而,“麻繩偏挑細處斷”,15歲時,何明學突發疾病,后來又因干活時多次背重物,雙腿逐漸變形,走路變得蹣跚。這場疾病具體是什么病,因當時醫療條件不好無法確診,至今也是一個謎。

從此,何明學雙腿落下殘疾。

1978年,16歲的何明學通過兩年村醫實習,順利考入南江衛校,村里人倍感光榮,慷慨地為他補助學費,他才得以走出大山。

當時,他先是走路到正直鎮,再乘車翻山越嶺前往位于南江縣城的學校讀書。他的“村醫人生”,從此埋下了伏筆……

行醫40年:

既做村醫又當農民

他是村民口中的“鄉村藥神”

1982年3月,通過在南江衛校的兩年系統學習,何明學順利取得學歷證書和鄉村醫生證書,然后回到老家菩船村衛生室當起村醫。打針、輸液、開藥、還得接生孩子……此外,除了當醫生,他還得種莊稼,養活一家人。何明學稱,在他們那里村醫就得是“全能人才”。

“那時候藥價很低,頭痛粉才1分錢1包。”何明學說。但因經濟和交通條件有限,村民患病后經常都是“忍”,實在忍不住了才會找醫生看病,很多情況下都是買一點止疼藥后又開始干活。

↑何明學給村民看病

對何明學來說,最難的就是出診。因身體殘疾,他腿腳行走不便,行走慢,但還是堅持在第一線。

何明學回憶道,1986年10月15日夜,大雨,正直鎮八村的陳吉珍急性腸炎發作,其丈夫張繼猛請自己前去診治。情況緊急,他打著雨傘、拄著拐棍就出門了,張繼猛幫忙背著醫藥箱,走到三岔河(小地名),因道路濕滑,他不小心摔到河溝里,張繼猛急忙將其拉了上岸。當時,他全身濕透,腳已摔傷,在現場服了止疼藥后,又繼續往張繼猛家趕去。

趕到張繼猛家時,陳吉珍已痛得暈了過去,他急忙對患者進行心臟復蘇治療,等到打針、輸液、吃藥這一整套診治流程下來,已是凌晨兩點了,待病人情況穩定下來,他才喘了一口氣。為防病人病情再次發作,他又在患者家守護了一晚上,直到早上才離開。

除了陳吉珍,何明學還是菩船村二社村民湯小英母子的救命恩人。1995年12月一天晚上,湯小英難產,面對孕婦暈血,嬰兒窒息,何明學經過4個多小時的搶救,終于保住了這對母子。聽到七斤多重嬰兒的哭聲,母子平安,何明學直接累癱在地上。

湯小英稱,當時她在家生孩子,用了一天時間孩子也沒有生下來,到了第二天,家里人著急,就想抬著自己到正直鎮衛生院救治,但因距離太遠,路不方便,便放棄了。后又想到,村醫何明學醫術不錯,就打算向何明學介紹情況后,再把湯小英抬過去。但沒想到的是,何明學了解了情況后,為了湯小英著想,直接前往其家中幫忙接生。

湯小英還稱,要不是何明學及時趕到,他們母子恐怕會出現生命危險,“娃兒生下之后,臉上烏青,還不哭,通過何明學的救治,才哇的一聲哭了,我心中的石頭這才落地。”如今,湯小英的兒子已經20多歲,在外務工,但他們一家始終對何明學心存感激。

就這樣,克服著身體不便,何明學一直堅守在村里治病救人。40余年來,他已記不清到底看了多少病,救了多少人。但在村里老人們看來,他就是菩船村里的真正“藥神”。

一生印記:

13個醫療箱和24根拐棍!

走遍全村,每家病人情況一清二楚

在何明學家中,至今還保留著外出行醫的醫療箱和6輛代步車。

他說,之前醫療箱用壞了12個,拐棍用壞了24根,都已扔掉。家里這個醫療箱,還是最近幾年時間才換的。

這些年,隨著菩船村交通出行越來越便利,他購買了老年代步車,村民看病也會直接到衛生室,醫療箱已基本在家“退休”。

但在年輕時,因交通不便,背著醫療箱到處給村民看病,是他的工作常態。交通便利之后,為方便工作,他也買了殘疾人代步車“走村串戶”。之前幾輛代步車用壞之后,還放在家中未處理,現在他開的是四輪充電代步車。他說,“這已是10多年來,我的第6輛車了。”

菩船村原村支書陳飛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在上世紀80年代,菩船村村民居住不集中,公路很少,只有走小路才能到村民家中,何明學腿腳不方便,徒步去給村民看病,還挎著一個醫療箱,上上下下更加困難。“有時候下村,經常遇到他一個人挎著醫療箱,拄個拐棍在村上走路,一問就是村里某某生病了……”

↑何明學獲得的榮譽

醫療箱和拐棍,是何明學的“村醫人生”最好的見證。40余年,因走路不便導致他的醫療箱更容易損壞,前前后后換了13個醫療箱。

陳飛說,因為身體殘疾,何明學走路彎著腰,步履蹣跚,醫療箱在其腰間無法固定,來回在腰間不停摩擦,有時上下坡還得提著醫療箱,導致醫療箱和帶子的連接處經常被損壞。

對于何明學用壞的拐棍,陳飛則稱,自己沒有數過,但憑何明學走過的路,應該不止24根這個數。40余年來,何明學拄拐行醫走遍菩船村。誰家病人情況怎么樣?他都一清二楚……

不忘恩情:

雖已退休仍堅守山村

“老人有需要時要找得到我”

2023年1月15日,何明學退休,其妻在巴中城區上班。他原本可以到巴中城區和妻子一起生活,但他還是放不下村里的老人。

如今,菩船村交通便利,開車一小時即可到達巴中主城區,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尚有1000余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何明學表示,村里一些年齡大的老人,身體病癥多,平時都住在村里買藥緩解病痛。

80歲老人石玉香患有高血壓、肺氣腫、骨質增生和心腦血管疾病,時不時就會發作,每到藥吃完了,就會找何明學幫忙開藥,“相信老醫生”。每到趕場日,他都不外出,怕村里像石玉香患慢性疾病的老人找他看病。空下來的時候,他還對病人進行家庭隨訪。

↑巴中好人現場頒獎照片

何明學的堅守與付出,也收獲了榮譽與認可。6月2日,他榮獲四川巴中市2023年第一季度“巴中好人”。

6月21日,何明學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從2012年開始,村醫的工作范圍發生變化,注重公共衛生和基礎診療服務,并做好相關宣傳。他說,農村的醫療衛生工作不再是簡單的打針、輸液和看病,更主要是讓老百姓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農村醫療是最基礎的工作,要關注老百姓的身體健康。

↑現在的村衛生室

如今,何明學已退休近半年,但仍堅守在菩船村。

為什么不進城和妻子一起安享晚年?面對紅星新聞記者,他說:“人不能忘本,年輕的時候,村民捐錢捐物幫助我家度過難關。村民的恩情,我得記住一輩子,現在,村里老人有需要時就能隨時找得到我。”

紅星新聞記者 張楊

編輯 郭宇 責編 馮玲玲

關鍵詞: